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能源互联网掀开能源发展新篇章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5-06-0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2014年9月联合国气候峰会上,潘基文呼吁企业界追求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为2015年达成全球性协议作出贡献。在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举行的气候变化商业峰会上,各国企业展现出坚定决心,在投资导向、技术研发、理念创新等多方面进行大胆尝试,以为年底的巴黎大会作出贡献。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刘振亚董事长应邀出席峰会,并作“全球能源互联网:清洁发展的必由之路”主旨发言,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反响。

“两个替代”是能源发展大方向

刘振亚在发言中表示,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质是能源问题。世界能源发展进入化石能源时代已200多年,化石能源的持续大规模开发和使用加速了全球气候变暖。碳定价、碳交易、碳捕捉等方式不能彻底解决碳排放问题,而且会增加人类发展成本。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是导致能源与环境不协调、不安全的根源,难以为继、不可持续。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施“两个替代”、实现清洁发展:即能源开发实施清洁替代,加快太阳能发电、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开发,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能源消费实施电能替代,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地球上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资源总量超过100万亿千瓦,仅开发万分之五就能满足人类社会需求。新世纪以来,全球太阳能发电、风电迅猛发展,分别增长了20倍和150倍,中国则分别增长了270倍和1400倍。技术进步使新能源的竞争力大幅提升,2010年以来全球太阳能发电、风电成本分别下降了70%和30%以上。随着新材料、储能等技术的不断突破,“两个替代”将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新能源将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成为全球主导能源。

全球能源互联网是清洁发展通途

刘振亚指出,全球太阳能、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极、赤道等严寒、酷热及沙漠、戈壁等地区,远离负荷中心。中国特高压技术的成功实践表明,在大洲范围内,从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向负荷中心远距离输送电力已成为可能。刘振亚提出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想,通过构建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由跨洲跨国输电通道和各国互联的泛在智能电网,从而助推新能源成为全球主导能源。

全球能源互联网是“特高压电网+泛在智能电网+清洁能源”,是安全可靠、经济高效、互动性好的能源优化配置平台。它能够连接“一极一道”(北极、赤道)和各洲、各国大型能源基地及各类分布式电源,能够将存在时区差、季节差的各大洲电网连接起来,突破资源瓶颈、环境约束和时空限制,将太阳能、风能、水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转化为电能送给各类用户,实现风光互补、地区互济,保障能源供应,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损失,降低社会成本,有效解决能源安全发展、清洁发展、高效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使全世界成为一个能源充足、和平和谐的“地球村”。

能源互联网掀开能源发展新篇章

刘振亚在会上介绍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规划设想:2030年以前的重点是形成共识,推进国内、洲内电网互联;2030年至2040年的重点是各洲之间的电网互联;到2050年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联网。届时,“一极一道”的外送电力流将超过12万亿千瓦时,占全球电力需求的16%;全球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300亿吨标准煤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约占80%;全球碳排放总量可从目前的320亿吨降至115亿吨,仅为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半左右,可以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内。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将与物联网、互联网等深度融合,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能够将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地区发展的差异性,促进世界和谐发展,使经济更繁荣、环境更宜居、生活更美好。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符合电网发展的客观规律。19世纪80年代全球首个交流输电系统建成以来,世界电网历经130年的快速发展,电压等级由低到高,电网规模不断扩大,资源配置能力越来越强。目前全球形成北美东部、欧洲大陆、俄罗斯—波罗的海三个特大型电网。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正在积极推动构建欧洲超级电网、亚洲超级电网、拉丁美洲电网、北非向欧洲输电的“沙漠计划”等工作。这些跨国电网都将成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振亚强调,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符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当前,中国正与各国一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面临重大历史机遇。刘振亚倡议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社会团体、相关企业行动起来,坚持开放创新、互利共赢的原则,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作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加强沟通、凝聚共识,携手努力、形成合力,为人类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分享到:

关键字:能源互联网 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