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在我国西沙群岛的东北部,有一片大大小小的岛礁紧密相连,交相辉映,仿佛一串精致的珍珠项链,安静地镶嵌在南海的碧波之上。这片岛礁被称作“七连屿”,赵述岛就镶在其中。虽然不是这片岛礁中面积最大的,但是由于开发较早,渔民较多,赵述岛成为七连屿岛礁的中心区域,不仅设有“中国最南端的村民委员会”,并且还是三沙市七连屿管委会的驻地。
2014年11月,满载着几百位岛屿居民和驻岛官兵的期待,海南移动正式启动了西沙赵述岛的4G网络建设。这是一场艰难而又华丽的远行,因为在经历过漫长的颠簸和种种波折后,一群平凡又可爱的通信卫士,以一张优质的4G网络,再一次改写了我国南海通信发展的历史。
18个小时:颠簸与忐忑
到赵述岛建站,是王彪顺工作以来的第四次南海之行。“先前去过两趟南沙、一趟西沙,去南海开展4G建设,赵述岛是头一个。”王彪顺今年36岁,进入海南移动已有8个年头,作为一名现场施工管理员,他的主要职责一是确保基站建设的施工安全,二是为基站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协调服务。
“18个小时,整个人就这么憋在船舱里,颠来倒去的,那滋味着实不好受。”王彪顺一行这次乘坐的是琼沙3号,这艘被称为西沙群岛“生命之舟”的轮船相比琼沙1号、琼沙2号,在船侧新增了减摇鳍,行驶中船体颠簸感大大降低。“即使这样,该来的晕眩和不适感还是会来,毕竟不是观光大邮轮,而且还要在海上颠簸整整18个小时。”抵达赵述岛后,接连几个晚上都感觉脚下的小岛在晃,“梦里还在坐船呢”!
身体的颠簸可以用时间来化解,内心的忐忑却无法以时间来抚平。“虽说我们这个团队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建站经验,但是带着这么多设备物资,漂泊几百海里,到一个偏远小岛去建4G基站,心里多少还是有些打鼓。”据王彪顺介绍,这次前往赵述岛,各种设备物资加起来有1吨多重,这些全靠他们5个人肩挑背扛。赵述岛所在的海域礁多水浅,大船无法靠近,所以只能在到达永兴岛后换乘小渔船前往,在搬运过程中,特别担心设备掉到海里,“万一不小心掉下去,哪怕只是一两件,对整个工程进度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搬运设备时大家都是“小心小心再小心”,生怕有什么闪失。
由于建站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王彪顺和队友几乎每天都是早晨六点钟起床,干到夜里八九点钟才休息,除了吃饭的时间,几乎没什么空闲。“饮食方面,虽然每天都能吃上米饭和面条,但下饭菜就比较简单了,经常只能吃些咸菜和鱼干,因为整个西沙群岛的生活物资都要靠外部供给,新鲜的肉类和蔬菜还是非常有限的。”30天里,天公常不作美,大家先后遭遇了两次台风和4次寒流。“因为预防及时,台风和寒流天气没有给我们的人身安全造成影响,不过由于台风、寒流期间海上风浪巨大,我们都被提前转移到十多海里外的永兴岛,建设工作不得不多次中止。”王彪顺回忆道。
30个日夜:辛苦与磨砺
从2014年11月29日启程,到12月28日返航,王彪顺一行在西沙赵述岛整整蹲守了30个日夜。在这30个日夜里,王彪顺和他的队友既要避开台风和寒流的轮番袭击,按时按量完成基站建设任务,还要避开雷暴天气带来的危险,确保整个施工过程安全。王彪顺说:“辛苦自不必言,在建站过程中受到的磨砺才是最值得铭记的。”
建设赵述岛4G基站,最让王彪顺心有余悸的是基站天线的架设。据介绍,赵述岛上最高的建筑只有两层,要保证移动4G信号的覆盖广度和强度,需要在这栋楼的各个方位安装一套6米高的抱杆——天线。“那么问题来了,岛屿四面环海,雷雨天气频繁,一旦打雷,这四根高高矗立的天线无疑首当其冲——没人碰的时候它是避雷针,有人碰的时候它就是夺命索。”因此,在安装抱杆时,王彪顺和施工队员需要第一时间做好防雷处理,“如果动作不及时,安装过程中赶上打雷,后果不堪设想”。
2015年1月初,在完成最后的设备调试后,中国移动西沙赵述岛4G基站正式开通。自此以后,岛上的几百位渔民、驻岛官兵,在享受优质语音通信服务的同时,还可以享受高速便捷的上网服务。所有这些,在王彪顺看来,既是他们工作的最终目标,亦是他们拼搏的最大动力。
在赵述岛上,干活累了的时候,王彪顺和队友常常会席地而坐,或者抽根烟,或者聊会天。每当眺望辽阔的大海时,心里则会时不时地思念起遥远的家乡。“都是有家有室的人,离家几十天,说不想老婆孩子那是撒谎,可是想也没用啊,顶多只能得空打个电话。”王彪顺自己的孩子才5岁多,正是粘人的时候,“在岛上,有时我一边工作一边想,这个4G基站要是建成了,在这不是也可以跟孩子视频通话了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对于移动通信技术不断改善的需求和期待,既扎根于广大移动客户的心底,同样也流淌在移动通信员工的血液中。
移动改变生活,这既是一种发展愿景,更是一种企业承诺。技术以人为本,人以生活为本,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其说是要改变生活,不如说是要为生活而改变。在三沙茫茫的大海上,这些巍然耸立的基站就如同灯塔一样,点亮沟通之火,照亮生活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