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五位电气专家入围2015年工程院增选第二轮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国研中电输配电技术 发布时间:2015-06-16 浏览:

201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工作已经结束,各学部经过候选人材料审阅、专业组评审、全学部评审和投票等程序(医药卫生学部采用通信评审、工程管理学部候选人在相关专业背景学部评审),从521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203位,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的规定,现予以公布(2015年6月12日在中国工程院网站分布),欢迎社会各界监督。投诉受理截止日期为7月31日,匿名投诉原则上不予受理。

在这203位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中,来自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的为27人,其中属于电气工程专业的为5位。这5位中的3位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天津大学三所大学,另两位来自国网和南网两大电网的研究院,具体名单见下表。

编辑从百度百科收集了5位电气工程专业的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相关资料,并进行了简单的编辑。

建议您在音乐的陪伴下花几分钟了解他们的技术创新实力,选择出您心目中最具创新能力的院士候选人。

程树康

程树康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系博士生导师,教授。现为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微特电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磁发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元件协会微特电机与组件行业协会理事,“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编委,“微特电机”杂志编委,“微电机”杂志编委。

个人履历:

1964年—1969年:程树康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专业

1979年—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学科获硕士学位

1983年—198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学科获博士学位

1978年—198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教师

1984年—198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讲师

1988年—199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副教授

1991年—199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及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教授

1995年---目前: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学电气工程系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电动车及其相关技术领域,主要研究有限能量电源供电、复杂工况条件下电驱动控制系统基础理论及工程应用技术;微特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领域,研究传统运动控制电机及其驱动控制技术的理论、电磁兼容机理、故障诊断、干扰防护技术及可靠性问题、电磁发射技术、全电战车及电磁装甲的相关理论;电机与电器反问题领域,主要研究新型电磁装置及其控制系统。电机与电器的物理场研究方向,主要开展电磁场、温度场的数值分析计算。

论著成果:

出版专著、教材11部。发表学术论文360余篇,其中Sci检索15篇,Ei检索90篇。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申请日本发明专利4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0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4项。

先后承担完成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九五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以及横向项目60余项。

系统分析研究了磁阻电机电、磁系统的结构参数与性能的定量关系和规律,为该类电机系统的工程设计提出了重要改进方法,新方法改变了此类电机的传统设计模式,使得该类电机的性能预测可一次完成,优化设计和系统性能仿真成为可能。不仅缩短研发和改型周期,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各类应用系统性能指标的提高与改善;以简化应用系统的结构,减轻装备的体积和重量为目标,提出多种新结构电驱动控制系统,为国产电驱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提高、功能改进和使微特电机由传统控制执行元件向功率驱动元件拓展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在国防武器装备、设备制造业、汽车工业等领域实际应用。

罗安


罗安,1957.7出生于湖南长沙,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新世记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湖南省政府首届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湖南省第二批“科技领军人物”,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湖南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IEEE高级会员。兼任湖南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湖南省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计算技术与自动化》杂志主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EI,SCI检索30余篇;有多项科研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冶金、铁路、化工等行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论文发表200余篇,被EI、SCI检索160余篇。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的学科专业领域包括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要从事柔性交流输配电系统、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和应用、工业自动化技术及装置等方向的研究工作。研制出混合型大功率有源电力滤波装置(HAPF)的谐波治理技术与装备、配电网静止无功发生器(DSTATCOM)、静止无功补偿器(SVC)和户内外智能无功补偿器(IVC)的高低压先进无功补偿系列装备以及基于多层数据库体系和智能化参数展现及数据交换的企业电气节能智能化监控系统(Electric Intelligent Monitor System,EIMS)。

工作经历:

1978年-1982年湖南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 本科;

1983年-1986年湖南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 硕士;

1990年-1993年 浙江大学 流体传动及控制专业博士学位;

1999年 获德国DAAD资助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应邀至德国Duisburg大学电气工程系进行合作研究;

2002年 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应邀至英国Bristol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进行合作研究一年;

1993年9月-2003年6月 在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副院长,1998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2003年7月 调入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担任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973计划”项目“微网及含微网配电系统的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

[2]国家“863计划”项目“大型电器节能新技术新装备及其工程应用”

[3]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高速铁路供电系统综合补偿及谐波抑制技术”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谐波动态抑制与节能新方法新技术研究”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微网多逆变器并联及电能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微源的典型用电负荷电能质量发电特性研究”

[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型电力电子器件产业化”项目“高压大容量谐波治理和无功补偿装备产业化”发改办高技

[8]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9]湖南省节能减排重大科技专项“高电耗企业电气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成套装备研制及其应用示范”

[10]湖南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电气节能关键技术理论和技术研究”

[11]国家电网公司科技攻关项目“谐振阻抗式超高压电压发生器”

[12]企业合作项目“电气节能装备研制及产业化”

[13]企业合作项目“合肥铜冠集团公司供电系统谐波治理和无功补偿”

[14]企业合作项目“涟源钢铁集团35KV供电系统电气节能装置”

[15]企业合作项目“湖南省电力公司冰灾防治措施研究”

[16]企业合作项目“广西电力公司谐波测量与分析”

[17]企业合作项目“中国石化长岭分公司电能量检测与管理系统”

[18]企业合作项目“白云电气集团电气节能装备研发及产业化”

主要科研成果:

罗安教授以第一完成人身份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金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

[1]2014年《两相逆变电源系统及其综合控制方法》获得中国专利金奖,排名第一

[2]2010年 《大型企业综合电气节能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排名第一

[3]2009年《注入式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复合控制方法》,中国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奖“优秀项目奖”,排名第一

[4]2009年 中国发明协会第五届“发明创业奖”特等奖,排名第一

[5]2007年 《输配电关键技术与装备及其工程应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6]2007年 《电网新型节能技术与系列装备及其工程应用》,获度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一

[7]2007年《配电网先进节能技术和系列装置》,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优秀项目奖”,排名第一

[8] 2006年《电能质量先进控制方法及工程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排名第一

[9] 2005年《电能质量先进控制方法及工程应用》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10] 2005年《输配电谐波治理和无功补偿新技术新装备研制及工程应用》机械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11]2002年《大功率电弧炉温度及电流平衡智能集成控制系统》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12]2002年《电网谐波有源滤波系统的研究》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

[13]2002年《水厂水压智能综合控制系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14]2000年《智能型电网谐波监视、分析、保护一体化装置的研制》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15]2000年《配电网智能型无功自动补偿、电能质量和负荷监视一体化系统》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6]1999年《LDM-IV智能型双微机大功率励磁系统》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饶宏

饶宏,男,1961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人物生平:

198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长期从事直流输电分析、设计和运行技术研究及应用工作。

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个±500kV高压直流输电自主化依托工程成套设计,建立了我国高压直流输电自主化成套设计体系。主持完成了世界第一个±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科研攻关和成套设计,取得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创新成果,实现了我国直流输电技术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主持交直流并联运行和直流多落点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提出的措施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电网应对风险的科学性,效果显著。主持世界第一个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促进了我国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和发展。

积极参与中国电机工程学会、IEEE电力和能源学会、国际大电网委员会等专业学术组织及活动,宣传我国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倡导求真务实的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了多个技术团队。

荣获“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先进工作者”(2009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1年)、“全国‘讲理想、比贡献’科技标兵”(2012年)等称号,2010年被评为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专家。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8年中国电力科技奖一等奖。

汤广福


汤广福,1966年8月生于安徽省,现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电子应用技术,负责组建新的基础研究部门,进一步拓展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研究工作。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以第六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以第二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申请并获受理专利21项(发明19项)。

2012年6月,获得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

王成山


王成山,1962年11月生,天津市人,198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1992年、1996年被天津大学聘为副教授、教授;1994年-1996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作博士后研究,2001年-2002年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做访问教授;2005年被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曾任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现为教育部电力系统仿真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届、第十一届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电力系统安全性分析、城市电力系统规划、分布式发电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出版专著1部,获美国专利2项,发表Ei和Sci检索论文70余篇。

人物简介:

王成山,男,1962年生。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市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十一五”国家863计划《MW级并网光伏电站系统》重点项目总体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十一届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副组长,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

学习工作简历:

1985.12-1987.06天津大学电力及自动化系助教;

1987.07-1992.06天津大学电力及自动化系讲师;

1992.06-1996.11天津大学电力及自动化系副教授;

1996.11-1997.12天津大学电力及自动化系教授;

1997.12-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7.06-2002.03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

2002.03-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

2004.01-“电力系统仿真控制”教育部天津市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4.09-1996.09美国康奈尔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2001.09-2002.02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访问教授

科研方向:

(1)电力系统安全性与稳定性

(2)城市电力系统运行与规划

(3)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1]

个人著作:

(1)余贻鑫,王成山,《电力系统稳定性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1999。

(2)王守相,王成山,《现代配电系统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

(3)《中国电力百科全书 (电力系统卷)》(第二版)撰稿人之一。

代表论文:

王成山,吉兴全,输电网投资规划的Nash均衡分析(一)----纯策略Nash均衡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第26卷,第19期,p11-15,2002.10

王成山,吉兴全,输电网投资规划的Nash均衡分析(二)----混合策略Nash均衡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第26卷,第20期,p1-5,2002.10

王成山,车延博,机组参数影响电力系统稳定性的u分析框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第22卷第11期,p11-15,2002。

H.D.Chiang,C.S.Wang,“Look-ahead Voltage and Load Margin Contingency

Selection Functions for Large-Scale Power Systems”,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s,

p173-180, Vol.12, No.1, February 1997.

Hsiao-Dong Chiang, Cheng-Shan Wang, Hua Li, “Development of BCU Classifiers

for On-Line Dynamic Contingency Screening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 Vol.14, No.2, May 1999.

王成山,王守相,“基于区间算法的配电网潮流计算及算例分析”,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第22卷第3期, p58-62, 2002。

王成山,王守相,“负荷变化不确定性的配电网络重构区间评价方法”,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第22卷第5期, p49-53, 2002。

王成山,郑海峰,“计及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系统随机潮流计算”,电力系统自动化,第29卷,第24期,p39-44,2005。

王成山,陈恺,谢莹华,“配电网扩展规划中分布式电源的选址和定容”,电力系统自动化,第30卷,第3期,p38-43,2006.2。

科研项目:

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完成的部分科研项目:

(1)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相关基础研究。[1]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结构保留模型的电力系统鲁棒稳定性分析。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计及非线性的区域系统联络线输电能力的快速计算与分析。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市场环境下的区域互联电力系统安全性协同分析。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分布式发电系统运行仿真与优化控制。

(6)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兆瓦级冷热电联供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并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7)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电力系统在线动态安全分析中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

(8)霍英东基金项目:电力系统在线动态安全性分析。

(9)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信息不完备条件下配电系统建模及分析理论。

(10)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市场条件下的电力系统暂态异步并行仿真。

(11)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电力系统动态模型分歧点计算方法研究。

(12)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灵活交流输电系统的鲁棒稳定性控制与分析。

此外,作为项目负责人还完成了数十项与电力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

获奖情况:

(1)“电力系统鲁棒稳定性分析”,天津市青年科技奖,1994.6

(2)2004年度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3)2000年度中华电力教育基金会“许继奖教金”“教育优秀一等奖”

(4)2001年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奖”(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

(5)“城市电网规划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理论成果)”,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5

(6)“城市电网规划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应用成果)”,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9

(7)“鞍山市城市电网规划”, 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10

(8)“配电网运行与改造决策支持系统”,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5

(9)“电力大系统安全性与稳定性的理论与方法”,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03.6

(10)“城市电网规划理论、模型、方法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2

(11)“电力系统输电能力分析与决策的研究与应用”,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4.11

(12)“城市电网规划理论、模型、方法的研究与工程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12

(13)“复杂配电系统综合技术评价方法研究、系统开发与工程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12

分享到:

关键字:院士 微电网 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