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储能资本>基金股权 返回

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如何制定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2015-07-0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以累计排放计算,今天美欧排放之和是中国的5倍。他表示,我们在这个基本依据下,来构思中国的国家自主贡献]

6月30日,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提出了中长期行动目标和保障措施。

中国确定的2020年行动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2030年行动目标是: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在此前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曾表示,中方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目标将包括一系列目标及保证实现这些目标的政策、措施、工程项目。所以,中国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目标将是科学、务实和有力度的。

按照估算,中国要实现到2030年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在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总投资需要约41万亿元(以2010年的价格计算)。

探秘中国国家自主贡献

法国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关系研究院气候项目主任托马斯·斯邦塞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近八年中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2009年前,中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比较低调,现在参加谈判时,则越来越积极。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有信心了。

“双方注意到其各自宣布的到2030年的应对气候变化强化行动,作为中国为一方、欧盟及其成员国为另一方实现公约第2条所规定目标而计划做出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双方的自主贡献与其他各方宣布的自主贡献一起,构成实现全世界所必需的绿色低碳发展长期努力的重要步骤。双方计划继续在公约下共同努力于未来提高力度。”

中国和欧盟29日在布鲁塞尔发表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谈到国家自主贡献时,如是声明。

当地时间6月2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表示,中欧应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起各自责任。

据多家欧盟媒体报道,欧盟接近谈判的官员表示,中国有可能在两方面增加雄心:一是将碳排放峰值年提前,其次是有可能对采取气候变化应对行动的国家开启资金支持的可能性。

接近气候变化谈判的各方人员在媒体采访中透露,欧方的共同愿望是希望中国能够在峰值年方面有所提前。

一位接近气候变化谈判的法国官员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2014年是历史上第一次温室气体没有增长的一年,而2014年也是经济快速增长的一年,从各项报告中可以看出,很大功劳要归功于中国的减排努力。“中国可以做得更多。”

国家自主贡献应基于历史责任

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是政策制定者,过分纠结于中美是全球两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的概念。

在最近举办的全球智库峰会上,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则表示,在制定国家自主决定贡献方面,应基于非常详实、确凿的科学事实,就是累计排放。

根据美国国家实验室和欧洲几个实验室的数据,中国、美国、欧洲工业革命以来的累计排放比例,大概是1∶2.6∶2.4。邹骥表示,说中国排放超过了美欧,2030年超过了美欧之和,这是错误的。

以累计排放计算,今天美欧排放之和是中国的5倍。他表示,我们在这个基本依据下,来构思中国的国家自主贡献。

邹骥表示,从风险预防的角度来考虑,中国需要正视在公约下应当承担的责任。与此同时,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依靠粗放的要素增长支撑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已经过去了,这种类型的发展道路已经走到了劲头。资源环境约束,已经日益成为严重制约进一步发展的现实瓶颈。

在研究了近代工业化历史之后发现,欧洲、美国这些发达国家达到排放峰值的时候,相对应的人均GDP大概是20000~25000美元。他表示,中国达到峰值对应的人均GDP大约为15000美元:我们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收入水平,就要达到峰值。

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公布了各自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目标,但被批评力度不足。

解振华对此表示,中方希望发达国家兑现2020年之前《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承诺,但现在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中方也希望发达国家2020年之后的减排力度尽可能地大。

分享到:

关键字:气候变化 碳交易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