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在今年之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可以说是自主品牌的“窝里斗”。除去比亚迪和戴姆勒合资的腾势电动车以外,都是纯正的自主品牌车型。但是这种情况在今年就不好说了。随着大众等德国车企宣布在华国产新能源汽车,未来自主品牌会不会重蹈传统汽车的覆辙,确实很难说。
国人对大众乃至德国汽车品牌都有一种由衷的热爱,这和大众30年前来到中国,与中国汽车合资有很大关系。凭借这一先机,大众和德国汽车品牌在国内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现在,他们又来了,瞄准了刚刚有点起色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国内车企新能源汽车恐将面临一次洗牌。
按照这些德国车企的新能源汽车时间表可以看出,留给自主品牌的时间不多了。现在,摆在自主品牌面前最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两个:一是品牌力和产品档次亟待提升; 二是尽快掌握核心零部件与材料的关键技术。
品牌力和产品档次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从目前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产品上看,大多集中于20万元以下的价格区间,产品多以紧凑型汽车为主,基本上就是A0级电动汽车。在一些城市实行摇号限号措施以后,很多消费者购买这种车型,实属迫不得已。消费者普遍喜欢A级或者B级轿车,但是这种车型的纯电动汽车售价往往高达30万元以上,又超出了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现在,北京市场上20万元可以买一辆迈腾轿车,同样是20万元,如果可以买一辆速腾大小的电动汽车,恐怕消费者将趋之若鹜。可惜,现在20万元只能买一辆POLO大小的电动汽车,消费者总是表现出购车犹豫,价格占了很大因素。降低成本,除了在规模上做文章以外,就是要掌握关键技术。
“零部件不强则整车不强”,现代汽车的关键技术都在零部件上。现行对整车厂销售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的政策,应该适时予以修订,改向补贴国内自主零部件企业,一是能够引导整车厂采购国内企业的零部件,二是增强这些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鼓励他们研发创新。
新能源汽车是新事物,但是终归也是汽车,发展线路和传统汽车不可能相离甚远。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希望新能源汽车不要重蹈传统汽车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