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国内电动汽车市场的迅速崛起,带来的是电动汽车生产厂商及充电设施运营商数量的激增,与此对应的则是有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不能顺利充电,只能望“桩”兴叹。不久前,一位腾势电动汽车车主向记者反映,很多充电桩他都不能使用,因为根本充不进电,“充电桩别人都能用,我的车为什么就不行?”该车主对此十分疑惑。
就此,记者咨询了普天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位技术人员,他告诉记者,这是由于电动汽车和充电桩不兼容造成的,而且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设施不兼容成发展瓶颈
“这是由于腾势这类车型电压平台比较高,电池和直流充电机不能形成明显的电压差,导致车辆充电不成功。”该技术人员对记者说,“由于老国标并未对直流充电机的电压、电流范围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这种不匹配现象时有发生。”
该技术人员还告诉记者,若长期使用与自身电压标准不相匹配的充电设备,会严重降低动力电池充放电的循环次数。
除了电压电流不匹配,通信协议不互通是影响电动汽车推广的另一大问题。上海交大汽车节能技术研究所所长殷承良对记者说:“目前,在通信协议方面,由于国标未有详细要求,各车企尚处于各自为政阶段,很多车企的通信协议不与充电设施相互匹配,充电设施也就不能按照充电曲线对电压、电流进行调整,进而影响到电池充电安全和寿命,同时也不便于计量收费,对商业化运作产生影响。”
事实上,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标准早在2011年就已批准发布,即GB/T 20234.1-2011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 20234.2-2011《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2部分交流充电接口》、GB/T 20234.3-2011《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GB/T 27930-2011《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
但是由于这些标准仍然有很多细节不完善,虽然电动汽车制造商按照这个标准生产的充电接口都符合国标,但是有一些关键性参数没有定义,各企业标准不尽相同,还是会造成上述不兼容的情况。
在殷承良看来,现行国标的诸多细节都未明确已然成为制约电动汽车的发展瓶颈,在电动汽车推广伊始由于数量较少时,由此引发的问题尚不明显,随着电动汽车数量越来越多,充电标准的进一步细化统一已经势在必行。
■地方标准细化先行或不妥
但是新国标尚未出台,合肥率先发布声明称要制定地方充电标准。日前,合肥政府抛出消息,该地区正在起草地方充电标准,将主要就通信协议、充电站建设标准、刷卡结算三方面做出统一规定。
殷承良告诉记者合肥并不是个例,据他了解要出台细化标准的不止合肥这一座城市,还有很多地方也在酝酿起草,不过有可能会“好心办坏事”:如果各地区都在新国标出台之前起草充电标准,而这些地区标准又不能互通,甚至与后期出台的新国标相冲突,这会让先行地区付出高昂的改造成本。“如果充电标准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这会对电动汽车全国性的流通造成很大影响,非常不利于电动汽车的发展。”殷承良说。
不过,佐思咨询公司顾问佟子谦认为,合肥标准是否会和国家标准统一,还要看这一标准的起草人员是否和国家标准起草人员的思路一致,“如果两方起草标准的人员大致相同,那么他们会极大程度地遵从于国家标准,后续问题就会较少;若起草人员完全不同,未来就可能会很麻烦。”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地区间的充电标准各不相同,企业为打入这些地区市场,将不得不根据地区标准差异对通信协议进行升级,这也将给电动汽车的大规模推广带来阻碍。
■市场增长倒逼国标完善
电动汽车推广初期,市场规模非常小,其对公共充电设施需求也很小,因此,国标主要侧重解决家用轿车充电问题,而在这一领域通信协议的作用并不突出。但是随着电动汽车规模正在不断扩大:2015年我国电动汽车市场在5月新车登记首次超过11000辆,骤增160%,前5个月的销量接近4万辆,这些数字都在说明我国电动汽车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人们对公共充电设施尤其是直流充电设施需求强烈,当初不怎么重要的通信协议,在如今愈发的重要起来。
在市场运作下,服务提供方需要收回成本赚取利润。“针对家用充电来说,因为电费可通过自家电表计量,不需要单独计费功能,而且在慢充条件下电流较小对电池寿命影响以及安全隐患都相对较小,因此加入通信协议只会徒增车企成本,并不利于推广。”殷承良向记者介绍说,“但随着人们对公共充电设施需求的增强,要求公共充电设施具有计费、智能调节电压、电流的功能,车、机的信息互通则显得尤为重要,市场发展到这一阶段,通信协议已经必不可少。”
这一点从地方政府如此急于起草标准可见一斑。此外,据了解,合肥还打算统一各个充电设施运营商的收费方式:一张电卡能在所有的公共充电桩上使用。这些均说明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统一标准的必要性。
在佟子谦看来,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电动汽车市场不断增长,商业化发展的强烈需求,甚至地方标准的起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都在倒逼国家加快充电标准细则出台的步伐。
可见,充电标准的细化、统一并不困难,缺乏只是一个出台的时机。一般来说,标准、政策的相对滞后符合产业的客观发展规律,但随着电动汽车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时机显然已经成熟,相信不久的将来就可以看到更加统一、细化的国标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