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专访对外经贸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教授王炜翰
文 /本刊记者 杨青
《国家电网》: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能源贫困是制约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炜翰 :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活动即一系列不同类、不同种、但存在各种相互影响的经济交易。有些交易是满足投入产出关系性质的,有些是满足最终需要性质的。那么从终端消费的角度看,能源既可以视作制造最终消费品的投入品,也可以视为是被最终消费的产出品。这个逻辑表明,能源的使用一定是同经济交易相联系的。即便是砍柴回家烧火做饭这样的家庭活动不被计入社会经济活动,但其经济交易的性质和效果也不会改变。任何时候,假如没有合适的、足够的能源被使用,其社会经济必然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和水平。我们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理解能源和能源贫困问题。
远古时代,能否利用火,至少是将火用于加热食物,实现生食向熟食的跨越,标志着人类发展的重大进步。讲中国历史,必然会讲到三皇五帝的传说,就要提到燧人氏,可见火的使用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极端重要性。再后来,电的利用更是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所有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几乎都同电的利用相关联。“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说的就是个意思。电的利用,背后是化石能源 — —煤的高级利用,就如同烧煤生火和用电做饭的关系。一方面是利用能源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被利用能源的质量级别,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现在无法想象,寒冷地区没有冬季取暖,常年吃生食,以及没有生活电器的日子。
能源的数量和质量实际上是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如果高质量的数量少,实际就意味着总体是低质量的。所以,能源贫困主要就是说高质量能源数量上的缺乏。这主要是因为没有能力将低品质能源转化为高品质能源,或将一次能源转化为二次能源。与能源贫困伴生的,一定是基于能源利用方式的生活方式不能实现,现代化的社会生产无法组织。经济学家发现,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就是工业革命,是工业革命划分了人类历史的两个阶段。从能源的视角看,工业革命就是集中煤炭,利用化石能源的高能级优势,驱动蒸汽装置,在超过历史以往规模的层次上,对社会生产活动,进而对社会生活的组织。对电力、石油的理解也要遵循这个思路,这样世界经济史和世界能源史就贯通了。可以说,能源贫困,就等于经济落后,就等于低水平的生活质量,就等于文明不到位。
《国家电网》:解决无电人口用电是消除能源贫困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全面消除无电地区对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等具有怎样的作用?
王炜翰:
评价社会的发展最终要落到实现人的自由。解决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就是为消除无电地区落后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可能,至少是为消除由于能源贫困导致的生活方式差距提供了选择权。从实现人的解放、争取更大自由的角度去理解,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不能理解 30多年前,中国绝大多数人需要每天生火做饭,搓板洗衣,洗澡困难,遇到大事、急事要跑到电话局排队打电报、电话的生活状况和其中的烦恼;每天从早到晚盯着手机的生活也很难想象,没有电,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能及时获取信息的生活有多么无聊、无奈。当今时代,一个连电都用不上的地区,谈文明进步,谈经济发展,谈文化交流,都是不现实的。
《国家电网》:无电地区通电,对当地人口脱贫致富,发展现代经济意味着什么?对缩小我国目前正在日益拉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会产生哪些影响?
王炜翰:
无电地区通电,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至少产生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通电给电器的使用创造了可能。电器可以在一定程度替代人的劳动,减轻劳动负担,比如洗衣机、电炉的使用。劳动力可以投入更有经济价值的用途,形成更大的经济贡献。第二,电力作为生产投入,使更有效率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应用成为可能,电机、电动设备的使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收入。第三,以上这些如果再同当地的资源禀赋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便可获得融入社会经济的更好途径,形成产业发展、收入提高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还应该看到,无电地区通电之后,随着电视、甚至电脑的使用,还会极大推动当地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程,逐步缩小和发达地区的差距。
《国家电网》:毋庸置疑,电力是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动力,但是如何充分利用电力的基础性和便利性,实现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是无电地区通电后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请谈谈您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王炜翰:
电力的使用和电网的发展有着自己的历史,更有其终身的特定规律。历史上,电网的发展是以煤炭利用为起点的。随着发电技术和电网技术水平的提高,要充分认识、正确利用当地的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地建设发电设施。在可能的条件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争取发展好风电、水电和太阳能发电,一方面要尽可能地降低用电成本,另一方面要有效利用好当地的能源资源。统一好电力供应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电力生产的经济有效、地方经济和电力供应协调发展的关系,实现有电用,用得起,用得好,争取将电网企业为无电地区通电,实现普遍服务的社会成本降到最低,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