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充电设施不仅处于汽车产业链上的重要位置,而且与电网的关系密不可分,对电动汽车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充电设施运营商要在初始投资之后如何回收成本?如何长期生存?是行业内一直在关注和探讨的问题。运营商面临的成本有哪些,未来企业要如何获利?
■建设成本较高
有业内人士测算,一个普通充电桩成本为1万~3万元,一个快速充电桩成本为10万~20万元。一个有10台充电机的充电站,在不计算土地使用费的情况下,仅基础设施、配电设施、运营三方面的综合成本约500万元。
用地成本更是高昂。北京富电科技运营总监于波对记者说,公共充电设施大多建设在核心商业区或公共停车场,这些停车场的收益基本固定,加装充电设施后,若对其带来收益上的递减,会被转嫁到充电设施运营商身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也算是充电桩所在车位的承租方,具体费用根据不同地和具体协商有所不同。”于波告诉记者。
■电价成本自行消化
除了这些可见的成本,一些隐性成本也不容忽视。北京北汽特来电汽车充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大治向记者反映了一个情况:“在小规模建设充电设施时,企业大多从该区域物业公司接电使用,但这些物业公司往往不能开具增值税发票,并且会在每度电的基础上加收一定费用,由每度电0.8745元增加至1.1~1.3元不等,而且不存在峰电和谷电的价格差。”
孙大治坦言,充电设施运营商很难按照国家电网规定的价格买到电,但必须按照该价格收取电费:充电设施运营商只能代收代缴电费,不可以加价售电。按照目前北京地区各运营商酝酿的服务费定价每度电0.8元计算,这部分收入大多用来弥补电价。
■盈利依靠商业模式创新
从理论上,充电价格最少包括电能成本、建设成本和服务成本。但从运营商现行的充电价格体系中,很难包含建设成本,而服务成本收取的价格也相对较低,如何回收投资并盈利似乎是摆在各运营商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和几家运营商相关负责人交谈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互联网+,在他们看来,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已经是一种趋势,运营商都在考虑以充电设施运营为基础,利用获取的数据进行增值服务,汽车销售、租赁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特锐德明确提出了“车充联动,车企联合,以充带车,以车推充”的发展战略,2014年12月,特锐德宣布与河南新乡市政府签署为期5年的合作协议,在当地开展充电设施建设与新能源汽车长期租赁、分时租赁业务。
从事电动车租赁业务的充电设施运营商不止特锐德一家,富电科技就在华贸中心充电站建成的同时,与上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购买1000辆新能源汽车,在北京投入分时租赁业务。
业内人士也表示,充电设施运营商应该以充电桩为切入点,拓展包括电动车保养、预约充电等服务,来拓宽盈利渠道。
除此之外,政府介入也是另一种思路的代表。“公共充电设施依靠纯商业模式运营,企业很难获利,它应该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一部分。”高瞻新能源汽车创始人徐维翰和记者沟通时曾表示。普天新能源的市场人员就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政府购买服务也是一个好的办法,既能减轻企业的运营压力,又能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保证了服务的质量,是个一举两得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