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美国商务部做出对中国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反倾销结果的初审,征收高达31%到250%的反倾销税。时隔两个月,欧洲企业向欧盟提起一项秘密申诉,指控中国公司获得了非法补贴并进行了倾销,要求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关税。
与美国不同,欧盟是中国光伏企业的主要市场。2011年,中国约358亿美元的光伏产品出口,近六成以上是到欧盟。一旦这部分市场的大门关闭,将给中国企业造成致命性的打击。
目前,欧盟还需要经各成员国共同商讨,判断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是否符合欧洲共同体的利益,再确定是否立案。由于中国和欧盟光伏产业具有“唇齿关系”,欧盟仅在2011年以技术研发、原材料、设备制造等对华出口,其总值就高达75亿美元。因此,中国光伏企业在该案中并非完全被动,贸易战前景还难以预料。
虽然如此,导致新兴光伏产业“大跃进”的地方投资冲动仍值得反思。我国的光伏产品制造企业仅在浙江就有200多家,其中一大半是2007年之后成立的。整个光伏行业的利润率已经从2007年的139%下滑到20%。
在地方政府看来,光伏产业属于新能源产业,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光伏产业投入大,既能创造高额GDP,又具有环保节能的概念,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政策要求。这令地方官员趋之若鹜,纷纷将光伏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地方政府以土地无偿划拨、税收返还、巨额电价补贴等条件来扶持光伏企业上马。
在地方政府的助推下,光伏产业在中国出现了过度投资与产能过剩,为今日的危机埋下了伏笔。中国2011年的光伏组件总产能达30GW,而全球装机量预计只有20GW,产能过剩问题十分严重。预计未来两三年内被淘汰出局的光伏企业将超过30%。
目前,中国不少光伏企业已经面临倒闭,地方政府也为此吞食苦果。今年4月,在山东海龙破产案中,政府为其短融券买单。近日,号称“亚洲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多晶硅片生产企业”的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也处于巨大的债务之中,江西新余市政府决定将江西赛维向华融信托贷款的资金缺口纳入财政预算。
在市场需求萎缩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再度出手相救,会使光伏行业内部竞争更加混乱,会让本应出局的企业得以苟延残喘,阻碍了光伏产业的“优胜劣汰”。
如果地方政府对光伏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扶持,只会使光伏企业心存“大而不倒”的侥幸,也使其可能进一步增加产量,追求规模效益,这会使行业产能过剩更加显著,也会给美国、欧美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找到口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