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储能资本>基金股权 返回

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放开 上下游企业有望率先入围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15-08-2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7月10日,我国《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开始实施。在经历2014年11月和2015年3月两次公开征求意见之后,“规定”内容作出了比较大的改动,主要是降低了一些资质的要求,使得有更多的企业可以申请。“规定”正式实施后,很多企业开始卯足了劲要拿下这一准入资质。不过,记者发现,在国家发改委7月13日召开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咨询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确实是块儿“大肥肉”,但也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咬得动,大规模投资前还应谨慎。

■看好无资质车企和上下游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句话或许只限于“外行”专用,对于之前一些没有电动汽车(小轿车)生产资质,但具备(商用)汽车生产资质,而且具备一定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的车企来说,他们似乎不会在意所谓的风险,更看重的是战略和布局。

记者发现,目前的条件下,完全可以进入纯电动汽车领域的车企不在少数。比如福田汽车,它虽没有小轿车的生产资质,但它的商用车做得很好,而且福田的迷迪电动汽车也早就投放市场示范运营了,按照“规定”要求,福田完全有能力进入。

除福田外,最有可能进入的车企或许还有一家,那就宣称自己是非低速厂家的新大洋。

它在拥有自主创新的电控核心技术基础上,目前已经进入了新能源整车产业,但新大洋不具备制造乘用车的资质,因此其与众泰汽车合作,推出众泰知豆电动车;还与吉利成立了合资公司,陆续推出了知豆D1、知豆D2电动车。其中众泰知豆目前已通过工信部审批,可正常上牌。此前,新大洋由于没有生产资质才通过“借壳”的方式上市。而今,资质放开了,它完全有机会进入电动汽车生产领域。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曾表示,规定提出的投资主体和投资项目准入条件依然很高,从这些条件来看,具有一定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的零部件企业更容易满足条件。清华大学教授陈全世也认为,新能源汽车上游产业链企业积极拓展进入下游,电机、电控、锂电池等拥有电动汽车核心技术的企业,有望率先取得生产牌照。业内人士猜测,万向集团、亿纬锂能、成飞集成等公司有希望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其中,万向集团最有可能率先切入新能源汽车整车产业。

据了解,万向集团旗下的万向电动汽车公司已获得专用车生产资质。目前累计申报电动汽车类专利70多项,部分项目成果已经成功实现产业化。另外,万向也已经成功开发了电动轿车、电动公交车、双能源电车、电动电力服务车、电动电力工程车等车型,装备自主开发的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和动力系统的纯电动公交车在杭州西湖Y9公交线路已经运行3年,产品的可靠性得到了长期商业运营的实践检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万向集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动作频频,继收购美国电池制造商A123、美国电动车制造企业菲斯科之后,还与通用、宝马、奔驰、福特等具有新能源汽车制造能力的企业建立了供应商配套关系。不难看出,万向对纯电动汽车资质运筹已久,收入囊中或许只是“分分钟”的事儿。

■互联网入行需经得起考验

此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给非汽车生产商发放两到三张专门的电动汽车生产牌照。只要符合准入条件的任何企业都有可能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牌照。如果符合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条件,就可以入选,并不一定是制造企业。让IT、互联网企业造电动汽车,此前的呼声也很高。

新能源汽车需要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特斯拉的成功给国内车企最大的启示就是创新。特斯拉不是传统的汽车生产企业,其也不认为自己是搞电动汽车的,只说自己是移动的智能终端。这次“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并鼓励了这种创新思维。

乐视、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此前被媒体热炒,把他们推到造车的先锋行列,一时间市场上相关概念层出不穷。据了解,宣布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的互联网公司或多或少都有所行动,比如乐视与北汽合作准备打造超级汽车;阿里和上汽合作,投了10亿元也准备大干一场;腾讯先是和宝马合作,把QQ放到宝马车里面,随后又和富士康、和谐汽车联手要搞战略合作,进军新能源汽车。

与互联网造车这股热潮相对比,很多传统大牌汽车厂商在互联网企业的围剿中似乎集体失声。在这场浩浩荡荡的新造车运动中,究竟谁是能与谷歌和特斯拉抗衡的第三股势力?在7月11号极客公园的奇点创新大会上,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国内宣称造车的互联网企业越来越多,但大多数抛出的都只是概念,并无具体可行方案和产品。噱头背后,互联网企业是否真正具备造车能力尚需经受考验。而乐视EUI研发高级副总裁兼车联网CTO饶宏回应了李书福对汽车行业都是互联网造车热=伪智能+炒作的说法。饶宏称,颠覆不会在行业内,颠覆力量一定来自于行业外,一个封闭的行业只要外面有人想进去肯定能颠覆它,现有的人可能花一定的时间,构造一些门槛和壁垒,但这不起决定性。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