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新能源汽车还需找准核心突破口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15-08-2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年来,我国各大车企纷纷瞄准新能源汽车市场,并大规模投入研发和产销。在政府补贴支持下,尽管新能源车市场前景广阔,但在短时间内单纯靠新能源车市场盈利,就目前来说尚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成本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尚未完善,以及在电池、电控、电机等核心技术还不太成熟的情况下,企业要赢得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形成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必须抓准核心竞争力寻求突破。”常熟合众环保技术研究所所长沙永康说,“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短板在于电池,因其性能要求高,成本下降有一定难度,目前真正实现动力电池产业化的并不多。”

■核心技术应拒绝“拿来主义”

接踵而来的利好信息,不断搅动着业内外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投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已有方正电机、万马股份、比亚迪、上汽集团、大洋电机、多氟多等25家上市公司通过募集资金等各种形式扩大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的投资,这些投资包括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电池、充电设施、动力总成系统、租赁等领域。其中,“供不应求”的动力电池和充换电设施,成为投资的两大重点领域。“与其说目前市场是新能源车企之间的较量,倒不如说是电池上的比拼。”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电池技术恰恰是车企发展新能源车的最核心技术。”一直以来,包括动力电池在内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核心技术。与国外领先企业相比,这几年来技术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拉大。由于技术的差距导致价格也不断拉大,因此,国内车企除比亚迪自产动力电池外,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企动力电池均来源于外部采购或合资生产。

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或许能够推动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量变引发质变”,但也有可能导致“拿来主义”再次盛行。毕竟,将国外先进的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品“改头换貌”引进到中国市场就可以迅速获利,而自主开发需要时间和高额投入。

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8研究所动力电池专家肖成伟看来,从传统汽车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在目前的状况下,“拿来主义”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再次取得成功。如果把国外成熟的电动汽车产品拿过来改换成自主品牌就可以赚钱,谁还有动力去开发电动汽车产品?因此,在核心技术领域如何解决中国产品自身不足的问题,是新能源汽车突破的关键所在。

■规模上去了才有利可图

根据工信部近日发布的一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为7.85万辆,同比增长3倍,其中,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2.5万辆,同比增长3倍。业内人士认为,单纯从增速来看,新能源汽车今年的发展加速明显,但从绝对产量的角度,半年不到8万辆的累计产量,说明新能源汽车要想在国内车市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与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当前整个汽车市场都呈现低迷的情况下,作为售价相对高昂,且技术和配套等领域都有较大完善空间的新能源汽车,其面临的市场化压力可想而知。在上汽乘用车公关总监汤跃进看来,新能源车要想实现盈利还需要看整体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成熟度,以及各方面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只有规模上去了,新能源车的盈利才能有所改善。”

沙永康也表示,在政策鼓励支持的背景下要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最关键的还是要有规模化生产,使成本降下来。无论是整车还是电池都需要提高规模寻求突破。虽然比亚迪、北汽、江淮以及奇瑞和康迪等国内销量居前的车企在整车规模化方面做得已经很出色了,不过在动力电池方面,国内企业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磷酸铁锂电池售价约在3~4元/Wh,锰酸锂和三元材料电池约在4~5元/Wh。以纯电动汽车为例,国内主流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约在24~60kWh,对应的动力电池价格约在7万~18万元水平。毋庸置疑,高昂的动力电池价格是新能源汽车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肖成伟表示,我国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产品比能量密度、高低温特性、可靠性、经济性明显低于国外采用三元材料动力电池的技术水平。因此通过研发动力电池功率密度提升技术、积极寻求新型电极材料、促进动力电池规模化生产等措施将有望解决动力电池价格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能源汽车价格。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动力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