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比亚迪一个从电池起家的汽车企业,通过模仿丰田车型挖到了第一桶金。在经历了两年近似疯狂的高速发展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的厄运:销量大幅下滑、经销商退网、大规模裁员、高管离职、5.26电动车e6交通事故、股市大跌、高管大额套现……近几年有关比亚迪的新闻负面居多。而一直保持低调、很少与外界交流的管理层,也让业界和大众对这个汽车企业充满疑问。
拿来主义
8月21日,一款刚刚上市的搭载遥控驾驶技术的轿车让很多人啧啧称奇。在10米的可视范围内,驾驶者不用在驾驶位,只要使用遥控驾驶智能钥匙,就可以控制发动机的启动、关闭、车辆前进、后退、左右转向及低速行驶。这也就意味着,在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条件下,车主可以免去取车时的风吹雨淋。
这款轿车名速锐,出自比亚迪。这是其在“技术品质责任”品牌战略转型后推出的可以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车。在速锐身上,找不到模仿的痕迹,动力搭载也是自主研发的TID动力组合(1.5TI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发动机和六速手自一体DCT双离合自动变速器)。速锐充分发挥了比亚迪在电子技术上的优势,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比亚迪。
而在此之前,比亚迪“拿来主义”的发家史、负面缠身的发展史,都使其在汽车行业备受质疑。
2003年以前,比亚迪让人们熟知的名号是“电池大王”,其生产的锂电池应用于三星、摩托罗拉等众多知名手机品牌。2003年,通过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比亚迪开始了汽车生涯。“拿来主义”和低廉的价格使得比亚迪赶在中国车市爆发式增长的那几年淘到了金。F3貌似花冠、F6貌似凯美瑞、F0貌似Aygo,首款SUVS6有明显的雷克萨斯RX350的影子,比亚迪每一款新车的诞生似乎都有丰田的印记。其最知名的车型就是屡创销售奇迹的F3。
F3其外观模仿丰田卡罗拉,价格却不到卡罗拉的一半。从2005年上市以来就得到众多国人的追捧。当时正值国内私家车快速发展的几年,大气的外观,加上低廉的价格,使得F3圆了很多人拥有汽车的梦想。F3的销量也一路直线上升,仅仅一年多时间,F3销量便达到10万辆。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F3几乎一直占据着同级别中销量冠军的宝座,更是创造了让众多同行艳羡的单一车型月销4万辆的奇迹。之后,F3R、F6、F0相继推出。2008年,比亚迪销量已经达到20万辆,实现了连续翻番式的增长,当时被称为“业界罕见”。在F3的热销激情下,比亚迪也开始了在全国的疯狂网络扩张。
最疯狂的一年是2009年。比亚迪开始了继A1、A2网之后,在全国铺建第三个销售网络——主营新能源车的A3网。当时在股神巴菲特看好新能源车而入主比亚迪的背景下,看好比亚迪赢利能力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车商蜂拥而至,仅在成都,2009年就有12家比亚迪经销商陆续开业。快速的发展也让王传福信心膨胀,其“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的汽车制造企业,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制造企业”的豪言在当时的汽车界引起一片哗然。
然而,一个尴尬的情境被比亚迪忽略了,很多购买F3的车主偷偷将车标换成了丰田。
疯狂过后
过度追求规模和速度的激进发展战略最终让比亚迪尝到了苦果。中国汽车市场如火如荼的2010年,对比亚迪而言却是多事之秋。快速扩张中被忽略的问题在2010年集中爆发。销量持续下滑、厂家持续压库和未实现的商务政策使得经销商集体反水。试图集体与比亚迪协商双方矛盾的经销商在谈判无果后掀起大范围的退网风波,一时间,河南、河北、浙江、湖南、广东、北京等地经销商纷纷宣布退网比亚迪,这使比亚迪一度陷入危局。
从销售市场弥漫过来的并不仅仅是渠道终端的军心动摇,在整体市场销量放缓、利润下滑和资金链吃紧等问题背后,王传福为比亚迪通盘设计的超高速发展的规划似乎开始面临放空的危险。2010年,比亚迪不得不在车企中率先宣布调低销售目标25%,销售目标由80万辆调低至60万辆,即使这样也未能完成,全年以86.6%的完成率告终。
然而比亚迪的厄运并没有结束,由于2011年比亚迪销量持续下滑,为比亚迪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副总裁、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冰以一句“累了”黯然离职。这位中国汽车界一位响当当的重要人物,与比亚迪的渊源开始于1998年。当时即将从北大毕业的夏治冰被亲自来校招聘的王传福打动,一顿饭决定了自己人生的方向。从刚刚成立三年的小公司,到如今跨越汽车和IT两大行业的上市公司,夏治冰为比亚迪奉献了13年青春年华,也从一个财务经理一步步上升为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冰喜欢将比亚迪称为“魔法学校”,这位“校长”的突然离开引发了汽车界的各种唏嘘。
夏治冰走后,比亚迪要怎么调整?接下来怎么走?这些问题让外界对比亚迪的发展充满担心和质疑。作为比亚迪的灵魂人物,王传福总裁主动承担责任。王传福曾公开对比亚迪存在的问题进行反省,他说“过去几年公司过于注重规模和增长速度是错误的。”未来比亚迪会更加关注“售车质量”而不是“一味追求市场份额”。他坦承,比亚迪2010年在预测中国汽车市场上犯了一些错误,在管理汽车销售渠道上也犯了一些错误。
负面缠身
经过一年的调整,比亚迪还是让大众看到了一些成果。陆续推出拥有T动力的G6、纯电动车e6先行者以及搭载VVL发动机技术的新3系等车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纯电动车e6先行者,根据比亚迪提供的数据,e6续航里程可达300公里,是目前全球行驶里程最长的电动车。与之前F3DM面向私人市场销量惨淡不同,比亚迪将e6定位出租车等公商务市场。
率先开始试点的就是比亚迪的老家深圳。经过一年多、长达600万公里的出租车试运营,现在在深圳,大街小巷不时可见奔跑在路上的e6电动车。e6在出租市场的订单也陆续而来。然而,一场发生在5月26日的交通事故却给了比亚迪又一次惨痛的打击。
这场因对方严重超速而引发的交通事故致使e6电动出租车内的三个人在大火中丧生。当时正值新能源车技术线路仍在业界讨论而无定论的敏感时期,电动车的安全问题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事故发生后,质疑声四起,比亚迪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事故发生后的5天内,比亚迪市值一度蒸发60亿元。在深圳市的街道上,比亚迪电动出租车几乎拉不着客人。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7月初比亚迪限售股解禁以来,比亚迪的高管股东们就开始了暴风骤雨般的套现行动,陆续共计套现约8.42亿元,致使比亚迪股价惨遭“腰斩”,这让外界对比亚迪的猜忌之心更加严重。虽然比亚迪后来发布公告称是高管因改善居住等个人原因所为,但苍白的解释仍然令投资者不安。
尽管8月3日5·26事故纯电动车质量鉴定小组的专家们还了比亚迪一个清白,但元气大伤的比亚迪要走出负面缠身的困境恐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从一帆风顺到负面缠身,走过不平凡发展之路的比亚迪,开始在质疑中转变思路,对待外界也更加开放。在8月15日媒体采访团走进比亚迪参观采访之时,接过夏治冰销售大印的比亚迪销售公司总经理侯雁,与分管质量和公关的负责人一起,与媒体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言谈之中丝毫不避讳曾经犯过的错误,我们也看到了比亚迪在品质、营销、战略等方面都在积极地补课。
痛定思痛
“出现危机事件时,媒体和外界几乎一边倒的质疑让我们认识到,我们跟外界交流得太少。”侯雁总结5·26事件时对媒体坦言:“之前我们都是闷头做事,忽略了与外界的沟通,我们今后应该更多地让外界了解我们,在突发事件时也要第一时间给出回应,减少因沉默而产生更多的猜疑。”的确,在汽车企业当中,比亚迪应该是最少与媒体和外界交流的车企。以至于在比亚迪进军汽车业务很长的时间内,几乎没有汽车记者参观过他们的工厂,更别提研发中心。在比亚迪汽车出道的前几年,甚至一些车企同行和媒体都不愿把其看作是汽车企业,认为其根本不懂造车。外界的不了解,让比亚迪在出现危机事件时吃了不少亏。直到最近几年,比亚迪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其工厂、研发中心甚至之前被看作“禁地”的电池工厂逐步向外界开放参观。
在比亚迪惠州的电池工厂,记者看到了比亚迪拥有核心技术优势的磷酸铁锂电池的生产全过程,并参观了其拥有撞击、挤压、针刺、跌落、浸水、盐雾、火烧、断路、过充过放等多项电池安全检测的检测中心。在检测中心的大屏幕前,参观者还可以看到比亚迪生产的铁电池高温火烧的全过程,只有电解液的燃烧并不会发生爆炸。据工作人员介绍,现在来参观的除了媒体还有行业专家,在未来不远的时间,比亚迪还将组织电动车的车主进厂参观,让更多的人了解比亚迪和新能源技术。
艰难调整
除了公关方面的补课外,比亚迪的战略思维也在发生变化。从追求销量到开始注重品质,从盲目扩张网络到提升售后服务。“以前为了节约成本,比亚迪除了轮胎和玻璃不做,什么配件都是自己做,导致车主对质量的投诉越来越多。后来我们开始采购国际知名的零配件公司的产品,雨刷用博世的,油漆现在和奔驰的一样,刹车片也采用国际知名的零部件供应商。”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云飞直言不讳。为了更好地提升品质,比亚迪7月份大胆公布了其质量控制体系标准IQS10,保证今年4月1日以后出厂车辆达到“2年内平均故障小于1个”的品质,这个标准达到甚至超过了主流合资企业的标准。
在售后服务方面,比亚迪的服务一直不尽如人意。今年4月,王传福在北京高调宣布,比亚迪全系车型的整车质保期限由原来的2年或6万公里,提升至4年或10万公里。其质保的范围之大超出了想象:不仅包括发动机、变速箱等动力总成保障,还将漆面、玻璃、密封条、内饰件、排气管易损零部件等99.9%以上的零部件同时纳入了质保范围内。对新能源车的核心零部件实行5年或10万公里质保。可以说,对于利润率并不高的自主品牌而言,比亚迪的这个质保政策拿出了足够的诚意,算是给竞争对手出了狠招。
发展新路
在未来的产品规划上,比亚迪仍对电动车情有独钟。对于新能源这一核心优势,在个人消费环境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比亚迪现在有了新的想法,就是从出租和公务车领域突围。5·26事故澄清后,e6在出租市场的订单陆续过来。而在电动大巴方面,比亚迪也有新动作。7月29日,比亚迪与天津公交集团合资,组建天津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该项目将在天津实现年产1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目标。
这种与政府和公交公司合作的新模式也将被比亚迪带到海外,目前比亚迪先后与荷兰、新加坡、美国、丹麦、德国、加拿大等国签订新能源车项目协议。日前,比亚迪电动大巴还获得了以色列公交公司的订单,未来比亚迪有望向特拉维夫市提供近700台电动大巴。比亚迪汽车出口贸易事业部总经理李竺杭表示,比亚迪纯电动大巴车身长12米,在城市路况下单次充电行驶里程达250公里,可满足大多数城市运营线路的里程要求。截至今年7月底,比亚迪电动大巴在全球的累计行驶里程已超过823万公里。
除了新能源车以外,在传统汽油车领域,比亚迪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比如首款遥控驾驶车速锐,就是比亚迪利用在电子技术方面的优势打造的面对年轻人的轿车。李云飞透露,实际上,比亚迪还有很多项世界先进的技术已经获得国家专利,今后比亚迪计划每年发布一项汽车新技术。
成败未知
为了弥补自身在造车方面的短板,比亚迪与其他自主品牌一样寻求了国际合作。与戴姆勒合资的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已经正式发布了名为“DENZA腾势”的合资品牌,目前中德双方的研发人员正在比亚迪研发中心工作。预计首款新车2013年销售。“与奔驰的合作,不仅让我们共创一个品牌,更让我们在造车技术、质量控制等方面获益良多。这些经验将帮助我们提高自主品牌的造车水平。”李云飞表示。
经过了种种挫折,如今的比亚迪倒显得淡定了。“我们是在前几年犯了错误,走了弯路,但对于比亚迪而言,能创造汽车销售奇迹,也能更快地转变思维,改过错误。”侯雁对记者表示。
但尽管如此,比亚迪的发展前景也不是一片光明。之前各种负面事件留下的品牌后遗症很难在短时间消除,比亚迪在塑造品牌、挽回形象方面还要做更多的努力。当下比亚迪在传统汽车业务上未能实现扭亏为盈,而其一直追捧的新能源车业务短期内又难以实现营收改观,比亚迪怎么才能给投资者信心,将持续考验王传福的“纠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