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大讲堂——储热技术篇
本期主题:储热技术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主讲嘉宾:
丁玉龙 英国伯明翰大学 教授
主讲题目:储热和深冷储能的技术现状和挑战
金 翼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主讲题目:高温相变储热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研究
徐 超 华北电力大学 教授
主讲题目:储热技术在太阳能热发电中的应用现状和挑战
吴玉庭 北京工业大学 研究员
主讲题目:大容量熔盐高温显热蓄热技术研究及其在太阳能热发电、蓄热供暖以及智能电网储能电站中的应用前景
主办单位:
中国化学与物理带能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中国储能网
时间:2015年9月22日下午 13:30-17:30
地点:北京国宏大厦203会议室(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
储热技术是一种大容量储能技术方案,是解决电网调峰和可再生能源消纳并实现清洁能源供暖的一个主要方案,同时其在太阳能光热电站和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中作为一种主要部件用于提升能源系统效率,可以说储热技术是储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储热技术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但在储能密度、储能效率以及从材料道储热到装置结构到系统集成等方面还需要开展更多的工作,以提升储热的整体性能。
储热技术的应用涉及到多个技术领域,包括了可再生能源系统,电网的虚拟调峰,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及工业节能技术等领域,其推广和应用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储能大讲堂第二期将邀请业内三位知名专家英国伯明翰大学丁玉龙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徐超教授、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金翼高级工程师为大家做储能技术专题讲座,欢迎各界朋友参与此次交流活动。
联系方式: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处
联系人:周晓晴 (13488676941) 武碧璇(18600755804)
电 话:010-63909771
E-mail:13488676941@163.com
官方网站:http://www.escn.com.cn
中国储能大讲堂参会申请表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
二零一五年八月二十六日
主讲嘉宾介绍:
丁玉龙:英国伯明翰大学首任J. Chamberlain讲习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Highview讲习教授,英国伯明翰储能研究中心主任,1985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热能工程系,1988年在该校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和副教授。1994年11月在英国CVCP海外奖学金的资助下赴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博士并于1997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其后四年作为博士后研究员任职于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和英国伯明翰大学。2001年获英国利兹大学终身教职,先后任讲师、高级讲师和教授,并担任利兹大学校务委员、利兹大学颗粒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2009年入选第二批国家“千人计划”,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合作建立储能研究团队,并于2012年7月成立英国利兹大学-中科院过程所联合储能中心。2013年底作为首任Chamberlain讲习教授加入英国伯明翰大学,2014年起任英国皇家工程院-Highview讲习教授,并任伯明翰大学储能研究中心主任。近10年来主持了多项与储能相关的研究项目,申请专利近20项(发明专利10项以上),出版专著1本,编著10本,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180余篇(引用次数超过9000次,H因子约为42),最近被Thomson Reuters评为全球工程科学领域在2002-2012期间最具持续影响力的少数研究者之一。担任“储能科学与技术’杂志主编。担任包括英国利兹大学、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大、东南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等大学的客座教授。他发明的深冷储能技术获2011年‘The Engineer’能源和环境奖及综合奖,和2012年Rushlight能源环境及输发电奖。
报告题目:储热和深冷储能的技术现状和挑战
徐超:华北电力大学教授。2002年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2004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获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8至2010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机械工程系做博士后研究;2010年至2013年为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研究员;2013年7月9月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一直从事新能源领域的传热传质及热力学分析的试验和数值研究工作,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聚光太阳能热发电及太阳能中低温热利用技术、显热潜热及热化学储热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电子器件冷却技术等。至今在《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Applied Energy》、《Solar Energy》等本领域核心期刊上已发表SCI论文48篇,被SCI他引900余次,共6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SCI的H因子为2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973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2014年获得工程热物理学会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2015年获得《Applied Energy》期刊高被引论文奖。目前担任《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英文版)副主编,以及6个国际期刊编委。
报告题目:储热技术在太阳能热发电中的应用现状和挑战
金翼: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储能工程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2010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并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员,2015年进入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电力电子研究所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包是纳米颗粒传热技术,热能储能和能源转化技术,针对储热技在新能源消纳领域,电网用户侧调峰领域和太阳能光热接入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多个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同时主持完成了多项企业科研工作,包括钢铁企业高温移动储热装置,太阳能热水供暖等研发工作。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授权专利4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项。
报告题目:高温相变储热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研究
吴玉庭: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先后入选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工业大学京华人才、服务北京创新人才和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等,学术兼职包括ASME高级会员、国家能源局太阳能热发电研究中心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储能专业委员会委员,循环经济协会发电分会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等,担任《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Asia journal of Energy》和《储能科学与技术》三个杂志编委。1994年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获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博士学位);2000~2002年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2年12月 起就职于北京工业大学环能学院,主要从事热能动力工程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温高热流传热蓄热、低品位能源高效热功转换,先进制冷技术、太阳能热发电等。先后做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包括973, 863项目,国防预研重点项目,国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市科委重大项目课题和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在内的10项国家和北京市重点项目的研究,项目总经费超过2500万元。先后荣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二)和全国发明博览会银奖。申请人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36篇,EI收录100余篇,ISTP收录7篇,获得授权专利35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8项,美国专利1项。先后在中英清洁能源论坛、第七届国际天地两相系统国际会议、太阳能热发电三亚国际论坛、海峡两岸永续能源与环境科技研讨会、中国-西班牙太阳能热发电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上做主旨报告6次,在ASME、Solarpace等著名权威国际会议上做分会口头报告6次;统计到2012年2月,发表SCI论文被SCI他引近266次,单篇最高他引31次。做为主要起草人参与了《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GB19210-2003和《一般用喷油单螺杆空气压缩机》GB/T 26967-2011国家标准的起草。申请人被列入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材料发展指南》中《太阳能热发电材料发展指南》中主要执笔人,参与了《重大节能技术示范和产业化工程》、《‘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咨询研究—节能领域》等国家产业规划等相关文件的编写。协助马重芳教授组织编写了《工程热物理学科发展报告2007-2008》,《工程热物理学科发展报告2009-2010》中《传热传质学科发展》专题报告。
报告题目:大容量熔盐高温显热蓄热技术研究及其在太阳能热发电、蓄热供暖以及智能电网储能电站中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