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查阅一下相关资料会发现,陕西这起事故的发生并非偶然。今年6月20日凌晨,沈海高速一辆双层卧铺客车翻坠入36米深的山谷,致17人死亡,28人受伤;2011年3月16日凌晨,山西临汾一辆双层卧铺客车发生碰撞,致12人死亡,16人受伤;2011年7月2日,太长高速公路一辆双层卧铺客车坠沟致9人死亡。而就在陕西这起事故发生的2天后,在济菏高速68公里处(济南长清段),一辆由河南郑州出发终到山东滨州的双层卧铺客车与一辆载盐大货车追尾,司机死亡,15人伤。据粗略统计,一年半左右,5起特大交通事故共致100余名乘客不幸遇难。
一起起事故,再次把卧铺客车的去留推到了风口浪尖。而有专家认为,我国这一特有车型的出现,也与我国长期以来长途客运运力不足有着直接关系。
从铁路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79687.5公里,居亚洲第一位。有人对此不解,国家每年都投入几百上千亿增加铁路运力,为什么买票难的问题始终无法得到解决。
被挤压的那一部分运力,去哪里了呢?答案是,铁路和公路的运力长期被煤炭运输占据了。
众所周知,我国能源结构长期以煤为主。2003年以来,煤炭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5%以上,并且主要集中在西部北部地区。但2009年西部地区的用电量、GDP和煤炭消费量分别仅占全国的22.4%、17.3%和17.5%,大量煤炭需要通过能源运输体系输送到中东部地区加以利用。2009年,全国煤炭产量的59.4%依靠铁路运输,比2005年提高了10.5个百分点,铁路煤炭运量占铁路货运量的51.2%,比2005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三西”地区(山西、陕西、蒙西)输煤输电比例16:1,华东地区输煤输电比例高达48:1。
我们设想,如果把被煤炭占据的这部分运力转化为客运,将会极大地缓解我国的客运压力。到那时,许多人不用再因为买不到火车票而选择更为危险且成本更高的长途卧铺客车出行。
那么,该如何释放这部分运力呢?那就要尽快建设现代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充分发挥输电的优势。
实际上,近几年,随着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投产运行,电网结构和输送能力大大增强,输电距离大大提高,输电损耗明显降低,输电的优越性越来越突出。与输煤相比,输电在运输成本上、效率上以及对公共交通运力的挤占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因而我们提倡,下一步在基本建成快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的同时,加快特高压和各级电网建设,提升输电能力,提高输电在能源运输方式中的比重,充分发挥输煤、输电的综合协同优势,为长途旅客营造一个安全有保障的出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