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储能资本>基金股权 返回

新能源汽车逆势增长有望延续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证报 发布时间:2015-08-3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今年乘用车市场一片萧条的背景下,新能源(1672.77,90.590,5.73%)汽车市场却实现逆势增长。随着政策加码和瓶颈的逐步破解,新能源汽车市场逆势增长势头有望延续。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爆,各大上市公司也纷纷投入其中,动力电池和充电设施成为布局重点。

逆势增长有望延续

中汽协发布数据显示,受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的影响,7月全国汽车产销分别为151.80万辆和150.30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1.76%和7.12%,已连续四个月下滑,全国多地更是出现4S店关门的现象。

不过,在一片萧条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却逆势增长。8月19日,工信部发布的2015年7月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15年7月,我国新能源(17.25,0.750,4.55%)汽车生产2.04万辆,同比增长2.5倍。2015年1-7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9.89万辆,同比增长3倍,成为今年以来整个汽车板块的最大亮点。

汽车上市公司方面的业绩也反映了上述情况。以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51.01,2.200,4.51%)为例,上半年公司汽车销售同比增长14.0%至21万辆,传统燃油车同比增长6%至19万辆,而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2.2万辆左右,同比增长1.9倍;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达到59.8亿元,同比增长1.2倍左右,占集团总收入的18.9%。

渤海证券认为,在今年50万辆推广目标即将到期的末端效应推动下,政策有望持续加码,并带动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走高。

首先,首批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有望2016年初放开,非整车企业进入有望加快产品技术提升以及商业模式创新,从而有效匹配市场需求,加快推广速度。其次,充电设施建设指导意见、补贴政策及充电桩国标出台日趋临近,困扰充电设施建设标准不统一以及运营服务模式不清晰的问题,将因各大企业加快进入并进行平台化运营而有望得到逐步解决,从而有利于各地充电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有效消除目前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的弊端,推动终端需求加快释放。再次,农村客运及出租车运营补贴政策有望出台,从而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在公共领域推广。

两大领域成布局重点

在新能源(1672.77,90.590,5.73%)汽车市场形势一片大好的背景下,各大上市公司也加大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的步伐,特别是动力电池和充电设施,成为各大上市公司布局的重点。

从生产方面而言,动力电池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放量的一大瓶颈,也成为了上市公司布局的重点。还是以比亚迪(51.01,2.200,4.51%)为例,公司表示,自去年至今一直投资扩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能,目前新产能已逐步投放。新动力电池工厂建成后,将有效提高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公司将密切审视市场情况,在未来几年将继续推动电池产能的稳步扩张,以应对快速提升的下游需求。在今年6月3日晚间披露的非公开发行预案中,公司拟募集资金150亿元中,仅铁动力锂离子电池扩产项目便计划总投资60.23亿元,拟投入募集资金60亿元。该项目完成后将新增动力电池生产能力6Gwh/年,全部用于满足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生产的需要。

从需求的角度而言,充电设施是新能源汽车推广慢的重要原因,也为很多上市公司提供了布局契机。2015年,全国计划建成充电站数量达到1549个,建成充电桩达到24万个。而截至2014年底,我国仅建成充换电站723座、充电桩2.8万个,与规划相去甚远。2014年5月,国家电网宣布放开充电站建设权限,明确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慢充、快充等各类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市场。

从今年前七个月的情况来看,募资投向充电设施的定增密集涌现。科陆电子(18.90,1.720,10.01%)5月25日晚发布的定增预案显示,所募投30.78亿元资金将有5.76亿元用于充电网络智慧云平台项目。力帆股份(10.38,0.770,8.01%)5月25日发布的定增预案则显示,拟募资不超过52亿元,其中10亿元用于智能新能源汽车能源站项目。公司表示,不同于目前新能源汽车普遍采用的“充电模式”,能源站拟采取自主研发的“动力电池更换”为主兼顾充电的模式。相较于充电模式,在更换时间、电池寿命、征地占地、投资回收期等方面,换电模式都体现出较显著的竞争优势。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动力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