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情况看,国家电网、中石化等能源央企“各立山头”,还没有互相合作的迹象,且明显存在利益上的冲突。例如,国家电网今年将在国网范围内27个省市(区)全面推进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其中包括北京,而中石化进军充电站的战略举措也是以北京为突破口,进而扩展到天津、河北甚至更大范围。对于充电站建设,国家电网相关人士曾表示:“关键是抢得先机,以占据最好的资源。”这反映出国家电网充电站计划的激进性、排他性。的确,抢得先机就可以在标准制定、占据更大市场份额等方面具有优势,并借此取代石油巨头的地位,成为更大的能源巨头,这对国网来说是非常诱人的,却不一定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电网控制电源供应链,在建设充电站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并已走在前面。2009年8月,国家电网已建成国内第一座商业运营功能的漕溪电动汽车充电站。但今后发展却面临征地问题,这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好说,在北京等大城市呢?而中石化建设加油充电综合服务站的具体规划尚未出台,虽已有地利之便,但也不可能抛开电网自成体系。
事实上,电网和石油石化企业完全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电网为充电站提供上游电能服务,石油石化企业可以作为电能贸易的下游。截至目前,我国已有不同领域的多家能源企业进行了跨领域合作:华电与中船重工开展合作、国电与中石化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广核与民营企业华锐风电联手建风电机组等。事实证明,这些能源企业通过合作延伸了能源产业链,实现了多赢。而且,能源企业合作也符合国家利益,可以实现能源资源利用最大化。
能源企业合作才是大趋势。正如北京首科集团公司总经理孙金来所说的那样:“生产石油的不一定就要建加油站,生产稻谷的不一定就要做面包。一起合作,统一电动汽车电能存储体系的标准,加速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近日,笔者到南非参观考察能源设施建设,了解到南非沙索公司投建的“能源中心”不仅具有加油、加气等功能,还具有提供信息、提供能源使用的安全培训技能、交易等功能。因此,笔者认为,我国未来的“综合能源供给基地”也应该不仅有提供加油、加气、充电等交通用能的功能,还应该有为普通居民提供买电、买气等生活用能的功能,这样的“综合能源供给基地”才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