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每年例行的新闻“四季歌”,近日,有关电力改革将有所推进的消息又开始在媒体和坊间流传。消息称,国家能源局产业政策司等相关司局已召开会议,酝酿重新启动电网输配分开改革,决心拿下这块“电改”中最难啃的骨头。
4月15日,国家电网公司有关人士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就输配分开改革,并没有具体动向;国家发改委没有发文,也没有出台具体措施。不过该人士表示,一旦国家有具体的动作,作为电网企业,他们将服从安排。
不仅国网公司高层,似乎整个国网系统对这则消息都并不在意。国网下属某省公司人士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主辅分离的改革都还没有具体动作,输配分开就更不用说。并且,输配分开究竟该怎么分?新公司设在省一级还是市一级?省公司还存在不存在?输配分设两个公司,人员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所以说,输配分开,要比主辅分离的操作难度大得多。如果说一定要分,也不是眼下的事儿。
的确,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将近二十年,期间仅在厂网分家部分完成的比较彻底,主辅分离、输配分开都没有实质启动。从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和2010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都能感受到,截止目前,国家对于电力体制改革的工作重点仍然停留在阶梯电价、大用户直购电等边缘领域。
年年只听打雷,不见下雨,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为何停滞不前?“电网企业各自坐大,尽享垄断利益。主观上是不想改、不愿改,客观上的确是盘子大、不好改。事实上,企业也没有积极去为改革创造条件,不但消极被动等待,甚至还不断往相反的方向走,导致盘子越来越大,改革难度也是越来越大。”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主辅分离,越发老“大”难
4月15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机械装备集团公司桂林电器科学研究所所长陈仲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他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的建议《要求全国人大开展<反垄断法>的执法检查》尚未得到回复,他还在等待。而他提交这份建议的起因,则是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了国网公司对其上游的两家上市公司——平高和许继的收购,此前该企业还成立了数家上游子公司。陈忡认为这样的并购违反了《反垄断法》,弱化了推进行业以“主辅业分离、突出主业”为主要内容的电力体制改革的力度,不符合国务院关于电力行业深化体制改革和垄断性行业改革工作的意见和决定,并将严重损害其他同业竞争者的利益。对此,陈仲代表提出了应对的方案: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反垄断法》执法检查,对已经实施的违反《反垄断法》的错误行为要责成国务院有关部委坚决纠正。
两会期间,针对这份建议,陈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社会经济秩序中有一种不正常的氛围在蔓延。若是形成垄断以后损害是多方面的,比如打压同业,妨碍技术进步、行业自主创新,影响市场秩序等等。如果一些行为不止住,将来影响的就不是一两个行业的问题,一半的制造行业会卷进来,任由下去,到时国家想要刹车都刹不住了。”
不仅仅是平高和许继,从2005年开始,国家电网至少斥资十几亿元并购和整合旗下金融资产,收购了英大信托51%的股份和经纪类券商蔚深证券55%的股份。进入2009年,国家电网突入设备制造领域的并购。除了许继和平高,国家电网还通过中国电科院和国网电科院这两个平台,收编地方的各类电工电气设备制造企业。比如,国网电科院旗下的南瑞集团2009年分别收购了从事电线电缆制造的江苏银龙电力电缆公司、江苏淮胜电缆有限公司,以及从事断路器、非晶合金变压器等电力设备制造的江苏帕威尔电气有限公司。2009年6月,南瑞集团又收购了安徽继远电网技术有限公司和继远软件有限公司。
不仅仅是陈仲个人对此感到不满,国家电网对上游辅业资产的逆流收购,直接导致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下称中机联)的抗议,也引发了人们对电力改革“主辅分离”是否还搞得下去的猜疑。在中机联看来,一个集标准制定、设备制造、招标和采购等多重角色为一身的巨无霸电网企业的诞生,无益于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也无益于中国电气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年年说改,年年没机会
业内专家对于电改能否继续前行的担忧,不仅在电网企业对主辅分离的态度和动作上,还在于呼之欲出的智能电网规划,必将进一步加大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难度方面。
对于电改,国家本来有明确的推进日程,但这个日程表总是被各种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所打乱。两大电网企业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中,往往表现突出,其作为“巨无霸”的优势得到充分展示。在国家迫切发展新能源的关头,又积极推进智能电网规划。改革的时机,似乎总是不能到来。
3月中旬,国家电网公司下发通知,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配合政府做好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保证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还要求各单位加强技术政策研究,促进可再生能源科学健康发展。可见,国家电网正在积极推动国家层面的智能电网规划尽快出台。
业内专家认为,一方面,国家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同时,远途输电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在这些前提之下,建设智能电网将成为国家急切关注的工作焦点。而智能电网的推进一旦成为工作重心,电力改革不仅难度加大,而且也许再次拖长电改的日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