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日系车企加速新能源国产化望走出低谷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商报 发布时间:2012-10-2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9月份销量近乎跌去一半的挫折并没有让日系车沮丧太久,从市场反馈来看,在华日系车企很快做出应对。一方面是宣言明志,坚定在华长期发展信念;另一方面,从服务关怀到产品导入,逆势加大投入力度。目标不约而同:尽快走出在华低谷。
 
  本田汽车CEO伊东孝绅表示,该公司无意改变任何在中国市场的投资计划。在他看来,当前的政治纷争持续时间应该不超过半年。
 
  丰田中国投资公司执行副总董长征也表示,9月丰田销量受挫不会改变丰田在华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他承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丰田今年要完成100万辆以上、同比增长逾10%的目标有难度,但他表示:“从立场来说,我们仍坚持力争去完成这个目标。”
 
  日产汽车态度更加乐观,日产执行副总裁西川广人表示,日产在华业务情况正日渐好转。西川广人称,尽管现在谈及未来情况还过早,但他仍希望,未来两个月内能日产在华销售能恢复至正常水平。
 
  目标不变
 
  自上个月发生中日政治纷争以来,伊东孝绅的表态是日系汽车企业中最高层领导的发言。伊东孝绅表示,虽然中日政治纷争导致本田9月在华销量同比下滑40.5%,但他无意改变任何在中国市场的投资计划。他更看好的是,中国有可能成为未来世界上最大的混合动力车市场。
 
  按照丰田去年发布的“全球发展愿景”规划,2012年,丰田汽车公司全球销量目标为848万辆,其中,在华销量将达到100万辆以上,同比增长逾10%。但就眼前来看,今年1至9月,丰田在华销量总量共计约64.02万辆,较去年同期仅增长4.6%。无论销量还是增幅,都距目标有一定距离。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丰田在全球范围内启动了最大规模的召回,其中在华召回总量达到140万辆,这多少会对年底销售造成影响。虽然按照中国相关法规,丰田召回的产品不在强制召回范围,但丰田依然发出召回,显示出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
 
  董长征表示,对于丰田和雷克萨斯的减产消息,主要是受当前销量变化进行的调整,并非长期性的决定或受到其他政策影响导致,这是丰田以市场为生产导向的工作方式,并不代表丰田在华战略发生了大变。另外,关于丰田放弃大规模生产销售纯电动车的传言不实,丰田只是对电动车市场规模进行预期调整,并不存在放弃电动车。
 
  快速应对
 
  9月份,受政治大环境影响,日系车在华经营和宣传一度陷入停滞。但从10月中旬开始,记者所了解到的包括广汽本田、东风日产、广汽丰田等日系车企已经开始重启市场和宣传活动。种种迹象表明,日系企业在沉默一段时间后已开始重新行动,不仅找回市场信心,更要找回消费者的认同。
 
  东风本田副总经理刘洪表示,东本下半年的改款新车将按照计划在广州车展发布;东风日产市场总部副总部长杨嵩也表示,东风日产四季度的营销活动将照常进行;此外记者了解到,一汽丰田也恢复了一度中断的公益项目,广汽本田的2013款雅阁的市场推广活动也开始逐步恢复。
 
  虽然风波中进口车受影响很大,但记者了解到,包括雷克萨斯和英菲尼迪,已经开始恢复正常的市场活动。英菲尼迪公关总监葛然告诉记者:“英菲尼迪JX照原计划还是在秋天上市,并没有受到影响。”
 
  更能反映日系车企态度的是,丰田计划加速向中国导入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丰田近日公布了最新环保技术研发举措以及面向2015年的实施计划。这份规划中,丰田将在年底前提前开始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中国市场的试销,并在明年引入电动车。
 
  此前,丰田已陆续向中国市场投放普锐斯,凯美瑞尊瑞等在内的7款混合动力车型,业界观察人士认为,加速引入PHEV以及加快在常熟混动国产化进程,一系列举措都反映出丰田雄心不减。
 
  期待春天
 
  虽然记者所采访的包括丰田中国以及东风本田等相关人士,没有人对日系车何时走出低谷能够有准确预期,但几乎所有人都认同一点,那就是一旦中日政治风波过去,那么日系车企扭转困局就不会太难。毕竟,从产品力而言,日系产品依然具有良好的竞争力。从品质到油耗都有其优势,一旦风波过去,再辅以必要的市场和促销,日系车依然有很大的市场。
 
  最难预期,也是最不可靠的一点在于:中日之间的政治纷争何时结束?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太复杂,很难准确地判断。近期看来,两国妥协遥遥无期,但不少行业人士都认为,从中长期来看,中日两国谁也离不开谁,谁也承受不起经济交恶带来的撤资、停产、人员失业等系列后果。相信这不仅是日系在华企业的判断,也是中日两国有识之士的共识。
分享到:

关键字:加速 新能源 国产化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