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电池技术没突破 补贴是浮云

作者:黄少华 来源:搜狐汽车 发布时间:2012-10-2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中国政府对于发展电动车的决心日月可鉴,然而,对于如何发展电动车却始终没有摸到门道。

  昨天,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起草的《北京市私人购买纯电动车小客车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出台,并已小范围面向相关单位征求意见,其中包括几点主要内容:一是私人购买纯电动汽车小客车不需摇号,但需申请指标;二是申请纯电动汽车指标,不可继续参加摇号;三是私人购买纯电动汽车直接享受市政府补贴,最高6万元/辆。

  对于消费者最为关心的补贴问题,《管理办法》中的规定,补助标准将根据动力电池组能量确定,其中,国家补助直接拨付生产企业,按3000元/千瓦时给予补助,最高补助6万元/辆。北京市补助给购车单位和个人,同样按3000元/千瓦时给予补助,最高补助6万元/辆。单位和个人申请补助金时须承诺享受补助资金的纯电动小客车,一年内不转移所有权。

  也就是说,北京消费者购买纯电动车,最高或将得到12万元的补助。而在此之前,上海也规定纯电动车牌照将采用专门号段管理,补贴最高可能达到10万元。如此高额度的补贴,我们却没有看到业界和消费者的欢呼之声,为什么?再或者,反问自己一句,如果是你,你会买吗?

  很显然,在电动车的发展和推广过程中,对于消费者的资金补贴和政策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从2009年电动车热再到今天,人们对于电动车已经恢复了冷静和思考——如果电池技术没有突破,如果没有模式上的创新,那么,补贴再多都是浮云。

  补贴政策的局限性

  从补贴政策迟迟难以出台,可以看出政府对于电动车的重视和谨慎态度。然而,在风传了一年多之后,我们却遗憾的看到,补贴政策并没有太多创新之处,而是增加了一些限制措施。其中,对于车主的限制更是让人难以理解。

  众所周知,由于电池技术的限制,目前的电动车只适合于城市短距离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第一辆车,或者说唯一的一辆车,不太可能购买电动车。相反,如果家里已经有了一辆车,更有可能在第二辆车时选择购买电动车。其中,电动车用于平时上下班,而普通的汽油车则用于周末或长途出行。

  电动车的普及注定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对于电动车的支持都值得鼓励。如果一开始就抱着"怕别人占便宜"的想法,则很难真正推广。另一方面,即便有条件购买电动车,私人用户也毕竟是少数。从政府部门、出租车和公共交通进行推广,效果反而会更好。

  电动车热已降温

  不久前,曾有媒体爆出,丰田暂停电动车项目的研发和推广。尽管最后丰田方面出面澄清,但还是引发了人们对于电动车的重新思考。其中,丰田副总裁兼研发部门主管内山田竹志(Takeshi Uchiyamada)的一段话更是得到普遍认同:"在经过难度堪比登月旅行的开发历程之后,它们的续航里程仍然非常有限;就算能享受政府提供的税款抵扣优惠,售价依然让人望而生畏;而且在能上路之前要花大量时间充电。当前电动汽车的性能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不管是汽车的续航里程,还是成本,抑或是充电所需时间。"

  当然,任何新技术、新产品都需要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目前全球电动车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阶段,各国在推行电动车时都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汽车企业已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节能和环保汽车技术的提升,比如"TSI+DSG"技术、比如柴油和混合动力车。

  笔者认为,这种降温是理性回归,也是汽车行业对于电动车的一种反思。

  "中国模式"如何突围

  虽然现在不再提"弯道超车",但举国家之力发展电动车产业,仍可以看出电动车在中国的战略意义。

  正是由于国家的重视和补贴,中国的电动车项目和投资出现了"村村点火、家家冒烟"的大跃进局面。然而,这种模式并没有促进电动车的质的飞跃。这是因为大大小小的企业基本都是为了拿到国家的项目和补贴,而不是踏踏实实坐下来搞研究,浮躁已经成为电动车产业的代名词。

  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电动车的不确定性,没有一家企业愿意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押在虚无缥渺的东西上,虽然每家汽车公司都推出了电动车的概念车,但这些电动车多数只是一个概念,在未来和现在的市场面前,大家不约而同选择了后者。

  因此,对于中国电动车产业来说,盲目补贴并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相反,一方面我们应该增加在传统汽车技术上的研发和投入,如果我们在传统汽车的基础核心技术上没有优势,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在混合动力和电动车上同样不会有优势,毕竟电动车也是车,安全、舒适、工艺和设计样样少不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增加在电池、电机和电控方面的联合开发、技术共享。

  如果把每个企业在电动车方面的努力比作"星星之火",那么这些企业和产学研的合力就"可以燎原"。因此,与其对消费者进行补贴,鼓励消费者"冒险"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不如加大投入和联合力度,让消费者大胆、放心和开心的购买和使用电动车。
分享到:

关键字:电池 技术 突破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