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中国光伏业应反思国际化战略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和讯股票 发布时间:2012-11-1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通过了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终裁。可以想象,11月2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裁定恐怕也难改这一局面,明年欧盟的反补贴调查也未必乐观。这是否意味着过去99%产品出口欧美的中国光伏产业的国际化之路走入绝境?业内诸多专业人士就此展开了激烈的探讨。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认为,国际化是诸多行业、诸多企业深度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中国光伏业国际化之路走得过于“偏颇”,近期应当朝滞缓状态看齐。

  中国光伏企业不具备大规模国际化的实力:国内光伏企业多处于产业链条上游,以简单的多晶硅产品制造为主,技术方面较发达国家企业有不小差距。虽国内光伏巨头因低廉的组件价格沾沾自喜,殊不知低价格背后“幕后推手”是低廉的劳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低价销售必然招致欧美“双反”,低价战略并非正确的国际化战略!

  中国光伏企业不应过于关注国际市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需要完整清晰的产业链条做依托,而国内企业单纯追求上游多晶硅的产销,对下游光伏电站却鲜有涉足。国内光伏市场的巨大蕴量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光伏巨头应尽快调整长期战略,将发展重心从国际市场转移到国内市场,而国际化战略可“从长计议”。

  中国光伏企业良莠不齐:国内光伏企业数量繁多,产能产量、技术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来对抗国外的多晶硅企业,而一旦遇到国外政府的收缩政策,国内企业只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目前正值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时期,中小光伏企业难逃破产倒闭的宿命,而规模化才是光伏业的终极发展方向。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指出,“己不正何以正人”应当成为光伏企业的座右铭,高管们应当将发展重点尽快转移到国内市场,从调整内部结构、优化产能布局出发,力避一味的追求国际化。国内光伏市场潜力巨大,国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出台的“组合拳”或能为光伏企业提供脱困希望,进而为光伏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中投顾问《2012-2016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指出,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能否尽量让优秀的企业存活下来还值得重点研究。相关部门已经着手光伏电站建设工作,试图通过分布式光伏电站和大规模光伏电站相结合,为身处困境中的光伏企业“杀出一条血路”。
分享到:

关键字:中国 光伏 反思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