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分布式或将引领天然气集成高效新时代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2012-11-1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故,已经引发全世界重新审视发展核电的安全性,不难猜想出,许多国家的核电计划会因此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地震使得日本多个核电站关闭。由于日本核电占全国电力供应的33%,此番核电停供导致日本东北部地区大面积缺电,部分地区已经停供。这充分暴露出了大电网集中供电的弊端——一旦发生大灾难,将导致电网瘫痪,随之而来的经济损失和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将无法想象,更不可挽回。
 
  而分布式能源能起到的作用却恰恰与大电网相反,其高效、灵活、安全的供电特点不仅能弥补大电网在应对诸如上述突发事故时的种种弊端,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起到很好的电力调峰作用,无形之中会增加大电网的供电安全性。
 
  目前,分布式能源的理念在中国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上到国家政府部门,下到企业、专家、个人。专家预测,未来3-5年,中国分布式能源的发展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和提升。
 
  “日本地震活生生地告诉我们,大电网是有缺陷的。通过诸如地震、海啸等这些惨痛的经验教训,能够让人净化心灵、反思自己的行为。受地震影响,虽然东京电力已开始实行轮流停电计划,但我相信在一些已经发展分布式能源的区域如东京的新宿、赤坂和幕张地区等不会因此而遭受太大的损失,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为大电网提供有益补充。”3月25日,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秘书长迟国敬在“分布式能源技术与政策研讨会”上说。
 
  已被提上重要议程
 
  当前在城市大力发展天然气已经成为国家实施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天然气事业的发展,国家在加大国产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同时,正积极扩大国际贸易进口,并努力发展各种替代气源。其中,提高城市燃气的利用效率成为最重要的要求,任务也最艰巨。
 
  虽然分布式能源系统可以囊括的能源种类较多,但在许多专家眼里,短期看在天然气上做文章,探索分布式能源在国内的发展似乎更加现实可行。
 
  国际上很多国家的实践证明,通过提高天然气最终的使用效率,扩大天然气在运输、供暖和发电方面的应用,以取代碳含量较高的固体和液体燃料是减小二氧化碳排放最有效的措施。“尤其是大力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使一些国家的能源可靠性得到了很大提高,能源消费价格大幅降低,不仅使消费者得到了实惠,这些国家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也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理事长王天锡说。
 
  当前,国家已经把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列入重要议程。据报道,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已经被列入国家发改委的“十二五”《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中。2010年12月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能源局组织了一场关于分布式能源的讨论会,参会者的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让记者至今记忆犹新。
 
  据王天锡介绍,受国家能源局的委托,中国城市燃气协会正组织开展“十二五”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形式、国内外市场和技术示范、相关标准规范、与智能电网关系等问题的专题研究。按要求,上述研究成果将为我国“十二五”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和建议。
 
  上海先行
 
  北京恩耐特分布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江华指出,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有1516.5亿元,其中大部分是由大电网的瘫痪造成的。
 
  不仅如此,以北京为例,北京夏季1400万KW电力负荷的40%为电空调,而天然气近80%的年耗量是在供暖季,燃气和电力为了满足各自的峰谷需求均需多投资几百亿元或建调峰气库或建调峰电站,但这样做系统利用率会很低。
 
  电力专家指出,一个城市为保证其供电系统的安全性,自发电能力至少应超过25%。由于用电与用气的季节性差异,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在夏季用电高峰期提供冷和电,一方面是对电网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更是对燃气的高效利用。著名的广州大学城分布式能源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记者了解到,国内在发展分布式能源上走得比较靠前的是上海、北京、广州、天津等城市。上海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已有十几年历史,上海发展改革研究院能源交通研究所副所长刘惠萍对记者说,目前上海已建成浦东国际机场一期工程、闵行中心医院、711研究所莘庄研发基地、航天能源飞奥基地、老港垃圾场(沼气)等15个分布式能源项目,“2011年上海将继续推进医院、宾馆、园区等一批项目”。记者获悉,就在3月26日,上海虹桥商务区分布式能源项目举行了开工仪式。
 
  据报道,“十二五”期间,上海要把转型发展作为未来一段时期能源发展的主线,以天然气高效利用和煤炭清洁利用、增加市内外清洁能源供应与消费、重大能源装备和新能源产业发展为重点,推进上海市能源工作再上新台阶。从中不难看出,未来5年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在上海的发展机遇。
 
  根据国家能源局去年的发文,要在2011年拟建设1000个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由此,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在国内的发展前景可见一斑。
 
  利益掣肘还是共赢发展?
 
  王天锡说:“分布式能源在中国起步晚,我们的技术研究、设备制造与配套技术还比较落后,政策还不完善,社会认知度还比较低。”因此,分布式能源在中国的推广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
 
  显然,制约分布式能源发展的障碍主要集中在技术、利益分配与体制方面。“现如今,面对这些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反思,能不能放弃自己对于行业这一点眼前的利益,出于公心,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这对破除分布式能源的某些障碍,达成最终共识是很有必要的。”迟国敬说。
 
  正如专家指出,分布式能源本应是智能电网天然的合作伙伴,它不仅能够保障大电网的安全,而且具有强大的调峰功能。但在目前的电力体制下,一方面分布式能源发的电无法实现上网,只能自发自用,经济效益无法得到保障,也就不能得以发展。
 
  而且,即使将来电力法允许上网,如果无法保证电网公司享受合理的利润分成,电网公司也缺乏动力支持分布式能源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重点考虑的。
 
  迟国敬指出,“下一步,我们要综合协调好各方关系。因为电力行业也要生存,电网公司的利润率只有5%,我们不要因为分布式能源的发展过多地影响电力行业,更不要妨碍国家庞大的电网安全。”
 
  有益尝试 “才露尖角”
 
  目前,在一批致力于分布式能源发展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的大胆实践探索下,国内已经开展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比如杭州燃气集团在新办公区建设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就与当地供电部门达成了“并网不上网”的协议。这样,在该项目自发电供应不足时可从外部电网弥补,但多余的发电量不能上网,需要自行调节电热冷量的配比。这种调节在技术上也能实现,比如采取微型模块式燃气发电机,这样就可以根据电冷热的实际需求量来启动模块机组的多少,“‘并网不上网’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对过去不许‘并网’的突破。”王天锡指出。
 
  但是据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胡学浩此前的介绍,即便是并网不上网,分布式发电的频繁启动也会造成电网瞬间负荷增大,电力公司为此需要进行线路改造。而从电力调度角度来讲,电源点越多越不利于调配。据悉,根据国家电网的“坚强智能电网”规划,国网将开展包括居民、其他用户侧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设备并网、监控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并制订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实现分布式能源的“即接即用”。
 
  冯江华指出,前期投入大,资金回收周期长也是制约分布式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报道说,一台50万吨处理量的锅炉设备成本在500万元以上,如果园区内有企业150家的话,至少需要3台锅炉,光设备投入就超过1500万元,且不计人力等其他方面的成本投入。这样计算,投资回收期一般在3—5年。杭州城市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志刚对记者说,由于杭州燃气集团办公区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刚投产不久,运行还不稳定,但根据目前杭州地区的气电价比,以及考虑到未来的实际运行情况,预计投资回收期约为8年。
 
  根据目前上海的拟定政策,将对2008-2012年实施的分布式供能系统项目按装机容量每千瓦补贴1000元。
 
  新奥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园区能效服务中心总经理刘奇央对记者说,实际上1000元每千瓦的补贴也不够,但至少能让这个项目运行起来,这就很不错了。
 
  刘惠萍指出,无论在项目设计上,还是在核算经济效益时,气电价比都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气电价比越低,项目就越有经济性。所以,要想提高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经济性,一是提电价,二是降气价。
 
  在与记者交谈时,中海油气电集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市场开发部副总经理许江风给出建议,一要让电价、热价和冷价执行市场定价。特别是在当前无售冷先例的情况下,应尽快制定冷价机制。二要鼓励分布式能源积极参与CDM交易。(也有专家指出,应考虑将治理煤炭污染的一部分CDM收益“拿”过来支持分布式能源的发展。)2010年11月,华电广州大学城分布式能源站CDM项目成功获得联合国EB批准注册,开辟了国内分布式能源项目成功注册CDM的先河。三要大力发展本土天然气,包括常规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包括页岩气、致密气、煤层气、煤制天然气、沼气、可燃冰等。“三种物理形态的天然气,给我们展示了无限的想象力。相信随着国产气产量的大幅增加,燃气的价格一定能够降下来”美国的页岩气开发就是一个实例。最后就是要鼓励竞争,竞争会使市场更具活力,会推进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最终大踏步向前。
 
分享到:

关键字:分布式 或将 引领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