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竞购A123 中国纯电动汽车市场超过发达国家?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2012-11-30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由万向集团发起的中国锂电海外并购第一案,最终以并购对象A123破产而宣告流产。
 
    10月16日,美国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A123系统公司宣布,由于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已经向特拉华州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同时,A123决定终止和万向集团的收购事宜,并与美国江森自控集团(下称“江森自控”)达成一项1.25亿美元的资产收购协议。
 
    在此前两个月,A123曾与万向集团签署一项投资协议,万向集团将以4.65亿美元收购A123系统公司80%的股份。
 
    一位接近A123创始人、大股东蒋逸明的人士对媒体透露,江森自控收购的仅仅是A123的汽车业务,A123旗下的电池材料和电网储能业务不在收购范围内。
 
    国内一家锂电材料公司的高层10月下旬对《新产业》表示,A123旗下的电池材料和电网储能业务也随后拍卖,大约在11月20日左右就会公开A123剩余资产的标书,“我们也准备参与电池材料资产的竞标。”
 
   “A123的破产主要在于缺乏市场和政府推动力。而在中国市场,纯电动汽车市场前景非常美好, 很多地方政府都在投资纯电动汽车产业。”专注锂电行业的投资人陈秋东说。
 
    立凯亚以士能源科技上海公司总经理杨智伟也表示,A123拥有世界领先的锂电核心技术,还与不少汽车企业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都是收购A123 资产的价值所在。
 
    10月17日,万向集团美国分公司总裁倪频在接受媒体电话采访时表示,万向显然不会轻易放弃。万向集团在美国代理律师BojanGuzina也表示,虽然A123同意以1.25亿美元价格将汽车业务售予江森自控,但该交易同样需要经过法院审核。
 
    A123破产
 
    10月16日,A123表示,由于缺乏充足的营运资金,无法如期偿还即将到期的债务和利息,公司根据Chapter11法规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避免遭到破产清算。
 
    A123还明确表示,由于美国市场电动车需求低迷,导致高级汽车用电池行业的产能过剩。
 
    陈秋东指出,A123的破产主要是因为下游应用市场的低迷,此外还有美国政府在新能源汽车推广的乏力。
 
    昔日锂电行业“黑马”A1 2 3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得到了许多国际汽车企业的青睐。与A123合作的客户包括通用、宝马和菲斯克,同时沃尔沃公交车、伊顿、BetterPlace换电模式的电池都是由A123 供应。
 
    但是,现有动力电池性能还不能满足汽车性能的需求,纯电动汽车还没有得到大多数消费者认可,是铁一般的现实。就连新能源车的先驱者丰田公司也成为首个纯电动汽车业务的放弃者。
 
    9月底, 丰田副总裁内山田武(TakeshiUchiyamada)宣布,丰田将叫停纯电动车业务,并承认自己对纯电动汽车市场和电池技术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存在误读。
 
    大众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在9月底的巴黎车展期间也明确指出,针对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型两种技术,大众汽车认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更适合未来发展。
 
    同样在巴黎车展上,奥迪A3、沃尔沃V40、三菱新款欧蓝德都展出了其插电式混合动力版本的车型, 并宣布在未来数年内推向市场。
 
    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此消彼长已成为市场一个明显特征。
 
   “目前动力电池的技术和成本均难以完全满足纯电动汽车的需求。”深圳新能源汽车厂家五洲龙董事长张景新对《新产业》表示,新能源汽车从技术角度来讲,只能是先发展混合动力,然后逐步过渡到纯电动。即混合动力汽车现有的节油率从20%逐步提高, 将电池动力驱动逐步做大。
 
    这就意味着,现阶段来说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对电池的技术要求并不会这么严苛。A123的技术优势很难带来市场竞争优势。
 
    而这也是A123持续亏损的根本原因。
 
    A123自2006年亏损达到1600万美元开始,到2011年的亏损高达2.58亿美元,使得A123不得不依靠政府补贴和四处借贷度日。
 
    尽管A123获得了美国政府2.49亿美元的补助, 以及州政府间接补助的1.4亿美元。然而,获得补贴的附加条件是,承诺在美国国内创造3.8万个新工作职位,包括在旗下工厂中提供5900个就业岗位。A123不得不使用这些资金拼命扩张产能,大量招聘新员工,大量建设生产线。
 
    雪上加霜的是,因为提供给大客户菲斯克的电池存在缺陷,A123不得不耗资5500万美元大规模召回电池。而菲斯克因为经济以及市场的原因,开发的新产品未能及时进入市场,不得不削减了A123的电池订单。
 
    A123一方面付出大量赔偿金,一方面没有获得预期的销售收入,工厂也被迫裁员,并不得不关闭了部分生产线。
 
    “并不能说美国政府不支持新能源汽车政策。只是美国政府的政策支持比较理智,提供补助的同时会有相应的要求;并且在法律层面要求十分严格,如果电池质量出现问题,召回和赔偿则一定要按照法律程序来严格执行。”陈秋东表示。
 
    10月16日付息日的到来,最终压垮还在挣扎的A123.
 
    中国市场
 
    不过,破产的A123还是有其不菲的价值。
 
    陈秋东表示,相信与A123谈收购事宜的公司一定不止江森自控和万向集团两家公司。
 
    “1.25亿美元就获得A123汽车电池业务的技术、资产和客户,这个收购价格明显偏低。”一位锂电行业分析人士对《新产业》表示,万向收购A123 的协议终止,主要还是因为美国政府的阻碍。A123 将汽车电池业务卖给对手江森自控,主要还是美国希望核心技术留在美国。
 
    根据A123公布的收购协议来看,江森自控将提供7250万美元资金继续维持A123运营。江森自控计划购买A123公司的所有汽车业务,包括所有的汽车相关技术、产品以及客户合约,还有在密歇根州Livonia、Romulus的工厂,此外还有A123在中国的阴极材料工厂、A123和上汽的合资公司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等。
 
    对此,万向集团在美国代理律师Bojan Guzina表示,虽然A123同意以1.25亿美元价格将汽车业务售予江森自控,但该交易同样需要经过法院审核。
 
    万向集团方面还表示, 将再次提出报价收购A123系统公司电池业务,将向法院提议展开非公开内部竞标,同江森自控在资产出售环节竞购A123的资产。
 
    Bojan Guzina表示,万向集团的提议在条件上明显优于江森自控,非常有信心赢得竞购。
 
    据了解,尽管A123已经破产,但其核心技术还在,同时还包括一些固定资产。而且最重要的是A123拥有较多合作客户在中国市场也拥有了部分客户,例如上汽集团。与此同时,A123还拥有电网储能技术以及相关业务。
 
   “有了竞争者,万向只能提高收购价格才能有胜出的希望,而万向的优势也在于资本雄厚。相反,江森自控作为A123的同行,盈利情况以及经济实力不及万向集团。”杨智伟说。
 
    国内一家经营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公司高层对《新产业》透露,公司对A123的部分业务也有明确的收购意向,并表示希望能参与公开竞标。
 
    中国厂家抢夺A123的资产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纯电动汽车市场似乎已超过发达国家。
 
   “丰田担心的问题对于比亚迪来说都不是问题。”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助理李云飞对外表示,近期会对旗下纯电动车E6发布重大推广计划。
 
    据悉,比亚迪年底还将推出一款电池组减半、续航能力减半的纯电动汽车,以满足城市居民日常使用需求。
 
    长城汽车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公司2015年将实现纯电动汽车量产。9月底,江淮刚刚交付了一笔500辆纯电动汽车的订单,主要来自成都市政府的采购。
 
    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的电动汽车项目纷纷上马。除了25个试点城市,不少非试点城市也开始了新能源汽车项目试点工程,相应的充电设施也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电动汽车以及动力电池市场显然要优于欧美市场,主要还是源于政府的推动力。若中国企业拿下了A123,在中国市场将极具竞争优势,除了技术方面,对品牌知名度以及影响力都有极大的好处。
 
    该人士表示,A123破产的直接导火索是,汽车自燃导致的电池召回事件,但A123在动力锂电池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却是无可争议的,“若成功竞购A123电池技术,将有利于在国内拿到更多订单。”
 
    对此,杨智伟则表示,国内新能源产业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某个国内企业即便是拿到A123电池技术,可能也难以突破这道壁垒。
分享到:

关键字:竞购 A123 中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