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电动汽车尴尬上路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2012-12-0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很久以前就许诺给我们的电动汽车的未来终于来临了──虽然有些差强人意。几十年来,业内精英一直在预言,“奇异的日子”终将到来,到那时,内燃机将黯然退出历史舞台,一种更清洁、更安静、更可持续的新技术将取而代之。如今,人们真的可以去本地的车行转转,试驾一下全电动的家用汽车了。几年前还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如今在欧洲已成现实。电动汽车已不再只是设计师的构想,它已化为造型新奇的样车,悄无声息地上路了。
 
  但是这一零排量交通解决方案有多少浮夸的成分呢?就拿市场上屈指可数的几种电动汽车来说,一方面价格高得令人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受电池技术所限,只能在城镇里开。而且在英国等国家,能源的主要来源还是化石燃料,每次开电动汽车之前还得花上个10小时左右充满电,这个过程仍然会造成大量的排放。
 
  日产汽车(Nissan)生产的聆风(Leaf)电动车是世界上第一款大规模投产的电动汽车。这种车每辆售价3万欧元(约合4.3万美元),比类似车型的汽油或柴油动力车要贵上一倍。但这并不是最大的问题。
 
  目前在电动汽车市场中,普遍以大众公司的高尔夫(Golf)车型作为参考标准。高尔夫不但价格比聆风便宜得多(已包括聆风现在能享受税收优惠),而且还装备了高油效的蓝驱(Bluemotion)引擎。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空气动力学设计,百公里耗油量仅为4升,加满一箱油可行驶1400多公里。相比之下,聆风充满电后最多也只能行驶160公里。
 
  这样一比较,聆风的劣势就显而易见了。虽然行驶成本低,英国和欧洲不少国家的政府又提供一些道路交通税减免和拨款支持,但在这些关键市场上销量上不去也就限制了产量。现在,与电动汽车配套的基础设施也几乎没有,从家里开出门后想再找到地方充电极其困难,时间上也不现实。
 
  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别无选择之下只能继续使用化石燃料动力车。在接下来很多年里,汽车市场的主导者仍将是汽油和柴油动力车,因为汽车行业和背后支持的政府拿不出真正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
 
  不过,了解到最新型的小排量、高油效柴油发动机在成本和表现上都要比最好的混合动力或是全电动动力装置更好,而且排放量也不相上下,的确让人感到一些安慰。
 
  石油行业分析人士称,按照目前的消费速度,全球的原油仅能再支持40年左右。可以确信,40年的时间足够电动汽车接过传统汽车的衣钵了。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怀疑者称,原油储备根本没有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家承认的那么多,石油价格很快就会迅速上扬,而那个时候电池方面的技术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程度还远未足够。
 
  随着全球政府大力要求各行各业降低燃料消耗和排放,鼓励并投资于面向未来的技术,这种怀疑论也赢得了不小的市场。
 
  不过要想让这种科技完全发挥功用,很可能还要几十年的发展时间。目前的状况是,工业界推出聆风之类的产品还只是小心翼翼的尝试而已。不过,在并不遥远的未来,电动汽车科技的重要性只会日渐加强。业内有些人将氢燃料电池作为未来实现零排放的主要跳板,但如今动力已大不如前,投资也大幅减少,主要的汽车厂商都已将重心转移到电动汽车和其他日渐兴起的可再生能源上了,比如风能和太阳能。
 
  对电动汽车来说,电池的问题仍然存在。现在的电池太大、太重,生产成本也太高了,不但充电慢,而且不经用。有些人提出以租借电池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降低消费者的最终成本,但目前这个方案只能束之高阁,等到电动汽车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或许可以一试。最近,还有人提出了蓄电池“以空换满”的提议。
 
  按照这种想法,司机可以直接拿用完的电池去换一个充满电的电池,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等待充电的时间。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仍然是一个让人大伤脑筋的问题,尚需诸多业内精英努力解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汽车行业似乎有些操之过急。但是,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发展都需要一些敢于尝鲜的人——那些有耐心、有想法、足够富有而又不那么在意效率和成本的人。在内燃机车彻底取代马车之后,如今又迎来了个人交通史上另一个伟大的转折时刻。不过,就算能够取得成功,仍需很长一段时间。
 
  (来源:《华尔街日报》,文章有删节)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动汽车 尴尬 上路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