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11月28日,中国电力报记者多方证实,印度反倾销局已于11月23日宣布对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北、马来西亚和美国的太阳能电池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这意味着,继美国和欧盟之后,作为全球重要新兴光伏市场之一的印度也向中国企业关上了大门,光伏反倾销“多米诺”效应正愈演愈烈。
薄膜电池“中枪”
浙江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负责人赵永红在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印度此次启动的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主要涉及多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其中,倾销调查期为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损害调查期为2008年4月至2012年6月。
值得注意的是,和欧美对华光伏双反明显不同的是,薄膜电池被纳入了印度此次反倾销调查的对象范围。
另外,此次调查的起诉方为代表M/sIndosolarLtd,M/sJupiterSolarPowerLimited和M/sWebsolEnergySystemsLtd三家公司的印度太阳能制造协会(SolarManufacturer'sAssociation)。
“印度是全球光伏产业最重要的新兴市场之一,目前我们已抓紧联系有对印度出口光伏电池的企业,应对工作也已启动。”赵永红说,印度反倾销调查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印度申请方提出了要追溯征税,也就是说,跟美国光伏双反案类似,反倾销调查初裁后,会往前追溯90天征税。其次,根据印度反倾销调查程序,初裁结果一般会在立案公告150天后公布。“不过,追溯申请是否会被采纳目前尚未正式确定。”此前,针对印度国内业界申请对原产于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太阳能电池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的问题,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指出,如果印度执意对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不仅会破坏目前中印新能源领域的良好合作氛围,而且也将伤害印度产业自身利益。
份额虽小影响很大
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中国出口到印度的光伏电池组件量为346兆瓦,贸易额约16亿元人民币。同时,印度光伏组件的安装量为480兆瓦,仅占全球安装量的2%。数字对比可以看出,印度去年全年安装的480兆瓦光伏组件中,有72%的份额来自中国。
业内人士介绍,出口印度的中国企业产品中,前三位的尚德电力、阿特斯和中电电气光伏就占1/3的份额。不过,印度市场的出货量尚不足这些企业总出货量的5%。
另外,中国光伏产品九成以上销往欧美市场,对印度市场依赖很小。因此,印度此次反倾销调查远没有欧美光伏双反造成的损害大。然而,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虽然印度光伏市场相对较小,但就目前来说,内外交困的国内光伏产业已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相关人员在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英利是从今年下半年才开始拓展印度市场的,且在该公司业务份额中占比很小,“虽然英利并不在印度给出的调查季———2011年全年和2012年上半年,但此举的负面影响很大。本来印度是英利计划下一步着力开发的市场,但现在来看,还需要更慎重”。
光伏企业加速回归
从美国双反到欧盟双反,再到如今印度紧随其后,接二连三的光伏贸易摩擦让国内光伏企业“伤不起”。放眼全球,在欧美主流市场和印度新兴市场相继“失守”之后,光伏企业加速“回归”,将战略目光瞄向目前正在迅速扩大的国内市场,已成为必然。
不少专家也有类似的观点,他们建议,国内光伏需求已经慢慢释放,企业在未来发展规划中需要更多地将国内市场纳入其中,而不要一味地“走出去”。其实,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 《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底,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1吉瓦以上,这意味着未来3年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有望扩大6倍以上。因此,国内光伏市场潜力很大。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等业内人士也表示,不少企业正在利用扩大内需之机转战国内,开展光伏电站的建设。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建议,国内能源需求虽然很大,但要合理利用市场,要依据市场规律进行补贴,且补贴标准应从考核“数量”过渡到考核“效果”,才能规避盲目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