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者对新能源车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技术复杂导致成本高是制约用户购买的重要因素,另外,新能源车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不足也导致了这些车辆销售乏力。
从当前市场来看,可供选购的新能源汽车实在不多。比亚迪,称得上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起步较早的中国品牌,但旗下电动车主要用于出口和一些城市的出租车。另外,引进的丰田、本田等电动车种类也不多,而且售价不菲。新能源汽车和传统能源汽车同台竞技,仅数量上,就被挤到了”非主流“的位置。
当前,比亚迪e6,售价在25万以上;丰田油电混合动力的凯美瑞,售价从25万至32万不等;混合动力的老款思域,标价也要28万。造成这样高昂售价根源还是在于国内混合动力技术不成熟,比如,发动机与发电机等关键零部件需用进口或采用外资企业的产品,因此推高了混合动力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而售价水涨船高。按照目前的新能源汽车的售价,即便省去上牌费用,相比传统能源相同品牌相同级别的十万元汽车,购车费用上并无优势。而且在中国市场,10万左右消费的用户群比例最大,因此混合动力车型在售价上就决定了其在中国汽车市场难有起色。
除此之外,混合动力的节油率和纯电动的百公里电耗的数据,常常出现制造商与用户的两个版本。购买成本的高由政府补贴,而能耗费则由用户自负。再加上硬件设施不完善也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除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之外,多数城市电动车配套几乎为零,而且已有的城市在相关配套上也远远低于规划预期。基础配套设施严重滞后,短期内各种充/换电站、充电桩的利用效率很难提升,这也成为了消费者在购车时的顾虑。
最后,不得不承认的是来自传统汽车的竞争,已有的汽车成熟的消费保障以及人们观念中的便利消费方式,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所以,新能源车面临的挑战,绝不是简单的优惠政策能够轻易让消费者动心的。如果我们的补贴让消费者看不到有多大的优惠,如果买一台型号一样的车型,只是换一个电动技术,就让消费者投入更多的资金,自然难以得到消费者的响应。
因此,如果新能源汽车不能在自身研发上实现突破,即使有政策补贴,也很难突破销量瓶颈。甚至,地方政府盲目加码投资电动汽车的做法也将给行业及地方经济造成不良影响。新能源汽车要做大市场,仍然有很长的路径要走。
所以,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大到政策层面的限购令解禁、小到消费和充电的时间,都是消费者看重的硬件与软件,要想让新能源汽车得到更好地普及、更能够深入人心,就需要以多管齐下的方式应对新能源推广。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与不足,都很可能会造成消费者心理疑虑的缘由。
就政策来说,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顾虑和疑问,只有当有关部门正式推出政策细则之后,才能得到答案。而政策之外,想消费者之所想、急消费者之所急,最大限度地为消费者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待到新能源汽车能真正甩掉“政策拐杖”而不倒时,才是市场大门真正打开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