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10月16日,第一届全国固态电池技术及材料基因方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旨在增进业界同行对固态电池领域重要研究成果及最近动态的了解,通过探讨基础科学与关键技术问题,明确固态电池重点应用需求,加速我国固态电池方向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会专家围绕固体电解质材料、金属锂负极保护技术、固态电池的设计制造与进展、固态电池研究的方法与表征技术等议题展开探讨。
近年来,兼具高安全性、长寿命、高能量密度的固态电池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被公认为下一代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并有望在消费电子、电动汽车、规模储能方面获得应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在会议致辞中说,发展基于固体电解质材料的大容量固态锂电池,对于推动我国新型高安全性二次电池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目前,我国在推动全固态锂电池关键材料研发,以及技术在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时机与条件已初步具备,需要整个行业协同推进。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许晓雄认为,与传统锂离子充电电池相比,全固态锂电池优势明显。当前,能够根本解决电池安全问题的途径,就是发展固态电化学储能器件,同时,以固体电解质替代有机电解液,也可以提升电池器件的能量密度、使用寿命和储存时间。
清华大学教授南策文表示,全固态锂电池封装要求相对较低、高度集成,具有优越的体积能量密度。此外,全固态电池也能避免普通电池中,因隔膜渗透电解质而带来的短路、爆炸等危险,安全性较高,未来应用领域广阔。下一步,相关研究人员需要关注固体电解质与电极材料的集成、界面问题,展开对固态电解质新体系的探索,探讨全固态锂电池的整体合理设计问题。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清洁能源重点实验室、清洁能源中心、北京市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北京材料基因组高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A类纳米专项“长续航动力锂电池”项目组联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