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储能资本>基金股权 返回

前三季度用电量数据背后不可忽视的核心信息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无所不能 发布时间:2015-10-2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1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最新数据:9月份全社会用电量数据。显示9月,全社会用电量456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2%,1-9月用电量413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8%。第三产业用电量9月同比增长6.2%,1-9月增7.3%,均为历史较高幅度。但第二产业用电增速下滑超预期。

作为关注能源行业的能豆粉,肯定不满足于这些信息, 今天能豆君带大家看看用电量数据不可不关注的核心信息。

新常态的里程碑——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50%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前三季度的中国经济数据: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877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195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97799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250779亿元,增长8.4%。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4%,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8个百分点。这也是首个季度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

同天,由国家能源局公布的2015年前三季度的全社会用电量数据也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的经济转型。

点评

2015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的用电量同比增长7.3%,达到5406亿千瓦时,这几乎与2012年全年的第三产业用电量(5693亿千瓦时)持平。足见在过去近三年中国经济转型的坚决与成功。

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明显放慢,难达电力行业预期

由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重工业用电量下降导致的电力消费增长放缓的幅度和速度远超电力行业的预期。

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在2015年3月发布的《中国电力工业现状与展望》预计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0%左右,全年全社会用电量5.74至5.80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至5%。预期5.7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同比增长2.0%、第二产业增长3.5%、第三产业增长8.5%、城乡居民生活增长7.0%。

而实际上, 由于三季度用电量增速不及预期,10月19日,中电联下调了2015年全年用电增速至1%左右,大大低于年中预测幅度2%。(年初的预期至少是4%)

但实际情况是,今年一至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6.9%,这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预测几乎相同,但由于中国经济“新常态”导致了电力消费增速和结构都与行业预期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截至第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仅有0.8,这与行业预期的4.5%的增长差距甚远。

分产业看,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同比增长2.7%,第二产业下降1%,第三产业增长7.3%,城乡居民生活增长4.6%。

点评

其中第二产业用电量的增速与行业预期相差4.5个百分点,是导致电力行业对于电力增速判断出现重大失误的主要原因。

而与2012年底的价格相比,已经跌去一半甚至以上价格的螺纹钢、焦炭、玻璃、动力煤等商品的市场低迷都切实反应出重工业产能的供过于求,以及未来几年重工业在电力消费上的增长乏力。

“电力新常态”下激烈竞争在所难免 本地火电利用小时数急速下降

在经济新常态下,电力行业也要适应低电力消费增长速度的“电力新常态”,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和发展规模,以避免行业出现过度的竞争。

中国的明星煤电厂外高桥第三电厂的总经理冯伟忠不久前指出,由于西电东送输送来了大量的火电和水电,冲击了上海本地火电机组的发电小时数,本地机组的发电负荷符合不到最大负荷的50%。

这在一个层面已经反应出,由于电力的过量导致的发电设备运转小时数过低已经开始影响电力企业的利润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

而且这个问题并不仅仅出现在上海。今年前三季度,发电设备的累计平均利用小时数为2972小时,同比下降了232小时。其中火电是受影响最大的电源,利用小时数仅有3247小时,同比下降了265小时,机组的利用率仅为49.6%。(后附最新利用小时数数据)

电力消费放缓 但新增装机仍持续增加

虽然电力消费放缓、火电利用小时数不断下降,但火电的供给却并未放缓,截至今年2月底,火电在建规模7767万千瓦 ,到了8月底,火电的在建规模扩大到8758万千瓦 ,净增长近1000万千瓦,而投入运营的6000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增长了从9.17亿千瓦增长到9.4亿千瓦。

这意味着今年2月至8月,仅6个月的时间中国的火电装机净增长了3300万千瓦,这近乎相当于整个波兰的火电装机总量。

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下,产品的供过于求带来的必然是产品价格的下跌和企业间竞争的愈发激烈,钢铁、煤炭开采等行业的现状,也许不久的将来电力企业也将面对,电力过剩也许已经到来了。

分享到:

关键字:用电量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