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煤电联动在探索多年之后,或将很快步入常态化阶段。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在放开竞争性环节电价之前,将“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和标杆电价体系”。
虽然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是因为之前“中国电煤价格指数”的发布已经扫清了煤电价格联动最大的障碍,所以,此次《意见》再次提出完善电煤价格联动机制,显然已是“不可同日而语”。
有效煤价参照已建立
9月30日,中国电煤价格指数在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网站上正式发布。中国煤电煤价格指数反映的是全国各省区燃煤电厂接收5000大卡动力煤的到厂价格,每月向社会公开发布一次。该指数在2015年年底前为试行发布,2016年1月为正式发布。
据悉,中国电煤价格指数采用5000大卡动力煤到厂价,而不是采用市场惯常使用的5500大卡作为指数价格,主要是考虑到现时燃煤电厂发电负荷普遍不高,电厂在发电负荷不高的情况下主要使用5000大卡左右的煤种,而不是5500大卡等高热值煤种作为主流燃烧煤种。因此,中国电煤价格指数采用5000大卡动力煤到厂价,是比较能够反映现时电厂采购的主流煤种价格。
中国电煤价格指数分为全国电煤价格指数和省区电煤价格指数。该电煤价格指数是由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会同秦皇岛海运煤炭交易市场、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陕西煤炭交易中心、内蒙古煤炭交易市场、中国煤炭资源网、百川资讯、卓创资讯、安迅思等机构根据全国1600多个监测点(包括燃煤电厂,下游用户,贸易商和矿方等)的价格编制发布的,具有权威性。
煤炭市场专家李廷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煤电联动当前的难点主要是缺乏一个有效煤价参照,发改委此次推出的中国电煤价格指数可能就是想解决这一问题。只要有了参照煤价,未来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就将趋于常态化。
另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电煤价格指数主要是为了政府宏观调控,特别是完善煤电联动机制而出台的。此次中国电煤价格指数的出台,使市场能够清晰地了解未来电价将要调整的方向和幅度,有利于发电企业和用电企业提前做好经营计划。
推动价格市场化的权宜之计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副司长范必认为,煤电联动作为特定时期提出的解决方案,使得煤电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因为它在本质上违反了市场定价规则,只是在既定体制约束下的权宜之计,而非根本解决之道。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则认为,煤电价格联动虽是权宜之计,但在当下却是十分必要。林伯强表示,电价市场化改革和电力体制改革密切相关,也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因此将会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而煤电联动机制可以在整体能源体制和能源价格机制滞后的前提下进行。因此,应该将完善煤电联动机制作为目前电价改革的核心和抓手。
“相对于其他电价市场化改革,煤电联动机制不仅简便易行,而且还有成品油价格机制实施的经验积累。”林伯强说。
我国的煤电价格联动经历了长期、反复的探索。2004年12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意见的通知》,正式决定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
2005年至2008年间,煤电联动机制曾多次启动。但在2008年之后,煤电联动机制并未得到严格执行。期间,燃煤发电上网电价也经历多次调整,但均未以“煤电联动”之名。
2012年12月25日,煤电联动迎来“新版本”。当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将继续实施煤电联动,并对联动机制进行了修改,但是鉴于当时重点合同电煤与市场煤价格接近,上网电价总体暂不作调整。
“新版本”发布之后,上网电价出现了三次调整,但是只有今年4月份的一次调整是以“煤电联动”的名义进行的。
至于煤电价格联动对煤市的影响,李廷认为,煤价价格联动机制常态化之后,在短期内对煤炭行业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因为这并不能改变煤市的弱势行情。
一位不愿具名的煤炭专家认为,通过煤电价格联动的过渡作用,有助于推动电力价格的市场化,进而推进整个能源价格的市场化。在更加完善的市场化环境下,煤炭行业也将进入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