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电动汽车电池之争:收购合并抢先机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2012-12-2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与传统汽车整车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纺锤形”关系不同,电动车整车企业与上下游的关系是“哑铃形”的,上下游企业更具有话语权,其中电池又是上游产业链中最具有决定性的一环。在电动车成本构成中,仅电池成本就占了大约一半。拥有一家电池企业,就意味着拥有50%核心技术的成本控制权。
 
    其中,锂离子电池因重量轻、储能大、寿命长等特点被视为理想的车用动力电池。不过,布局锂离子电池研发、生产只是“浮云”,真正有心机的公司早就开始了锂资源争夺暗战。南美贫穷国家之一玻利维亚,其总统最近有着奥巴马的待遇,备受日、韩、法等汽车大国的企业青睐。原因很简单,世界最大锂矿就集中于玻利维亚西南的乌尤尼湖。
 
    在中国,锂资源争夺战也如火如荼。比亚迪就与西藏一家名为金浩投资的公司组成联合体,以2亿元现金收购西藏矿业旗下扎布耶锂业高科技有限公司18%的股权,业内有人戏称:“即使比亚迪轰轰烈烈的电动车战略失败,仅靠锂资源和电池,可算得上是赢家。”
 
    电池之争,谁将成为最终胜者尚不得而知,但企业家们相信,谁拥有资源谁便拥有了“未来”。
 
    珠海银通上演电池业跨国收购第一案
 
     两天前,珠海银通新能源公司(下称“银通”)宣布收购美国锂电池制造商Altair Nanotechnologies 51%的股份,交易涉及金额4900万美元(约合3.25亿元人民币),这被称为中国电池行业跨国并购第一案。
 
    眼下,电动车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主流路径,虽然行业内外对其发展前景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但在政策强力助推下,电动车产业的做大做强已成为一股潮流。而电动车核心零部件电池这个产业领域,也成为相关企业的必争之地。
 
    业内人士分析,很多国内企业已意识到,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中国的电动车动力电池技术仍然落后,对于大力发展电动车或有意切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企业来说,掌握电池技术是重中之重。银通的此次收购案显然只是一个开始,随着年底多项新能源政策的颁布,电池领域或上演并购大潮。
 
    跨国并购的意义
 
    银通对美国锂电池制造商Altair Nanotechnologies 51%股权的收购,是一个能体现优势互补作用的案例。
 
    此次,银通通过收购取得这家美国锂电池企业控股地位,目标非常明确:首先银通将获得这家公司在动力锂电池方面的相关核心技术。银通总经理薛嘉渔表示,其主要看中了美国这家锂电池企业在负极材料方面的知识产权,在他们的测试中,该美国公司负极材料钛酸锂是全球做得最好的,收购完成后银通将因此成为中国唯一拥有钛酸锂电池生产线和核心技术的企业。
 
    另外,通过收购,银通还将获得对方销售体系,有助于打开北美和欧洲的电池市场。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之一,借助美国这家电池企业先前的销售渠道及相关经验,银通进军美国市场的风险可能会减少许多。
 
    同时,薛嘉渔表示,将生产线搬到中国,也将大幅度降低电池生产成本,从而有利于技术的普及。
 
    除了生产负极材料之外,美国这家电池企业还拥有电池生产技术,目前正委托韩国的一家企业为其代工。另外,其在美国储能电站项目已运行3年多。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指出,银通与美国公司合作,可以对其锂电池业务产生较大助推作用。
 
    自今年8月份银通才正式开始电池量产,因此有分析师认为,其与美国公司的合作效果可能存在不确定性。但薛嘉渔表示,虽然当前银通正等待美国这家电池企业的股东们批准股权出售计划,但银通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无误,其与厦门金龙、一汽客车、宇通等已形成战略联盟。
 
    行业并购潮或起
 
    在此番并购前,银通对汽车业而言,还是个比较陌生的公司。但在切入电池领域后,其并购案具备了一层特殊含义。
 
    汽车专家张志勇对本报表示,与传统汽车整车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纺锤形”关系不同,电动车整车企业与上下游的关系是“哑铃形”的,上下游企业更具有话语权,而电动车整车企业更多时候是一个组装与销售的角色。其中,电池又是上游产业链中最具有决定性的一环。在电动车的成本构成中,仅电池成本就占了大约一半。因此,对电动车行业来说,竞争关键是电池。拥有一家电池企业,就意味着拥有50%核心技术的成本控制权。为了掌握以后竞争的主动权,电动车整车企业都在加大电池领域争夺。
 
    仰融造车虽然一再引起人们质疑,但其在国内市场的布局还是首先瞄准了电池生产企业。10月初在香港上市的正道集团公告称,已完成了对浙江佳贝思公司的收购,而这家浙江企业正是为正道集团汽车业务在电池技术创新等方面带来协同效应。
 
    在电动车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中一颗重要“棋子”的情况下,不久的将来,电动车整车企业或将进一步加强在电池领域的布局,以便掌握主动。
 
    同时,因为电动车热潮而兴起的电池产业,在电动车迟迟无法产业化的背景下,也可能会率先发生大规模的兼并重组。
 
    目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制造基地、第二大锂电池出口国,有数百家相关企业,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核心技术,整个行业布局分散。锂电池多项关键材料也依赖进口,企业经营模式比较雷同,尚难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大部分电池企业依靠生产轻型的两轮电动车用锂电池等来维持生存,真正的车用锂动力电池业务很少涉足。未来,中国电池行业必然要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通过重组改变现有局面。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动汽车 电池 之争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