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储能资本>基金股权 返回

新能源汽车发展提速 中短途市场日渐成熟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时间:2015-10-2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日,由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主办的“201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成果汇报会及展示会”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总结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果、经验,推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努力加快规划目标的实现,因而受到国内全行业乃至国外同行的高度关注。

中金公司发布的研报认为,2015年9月中国新能源(17.62 +4.76%,咨询)汽车产量达到33720辆(含铅酸电池纯电动车657辆),同比增长231.4%;2015年中国前9个月新能源汽车累计总产量达到164621辆,累计同比增长328.1%,全年产销突破20万辆。

工信部原总工程师朱宏任在此前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上表示,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20万辆,达到22万辆,甚至更高一点,完全有可能,2016年有望实现50万辆的保有量目标。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明显提速,但是目前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仍面临不少挑战。以纯电动汽车为例,面临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纯电动车一直面临着续航里程的问题。二是充电难题没有解决。三是充电接口标准不统一。就像原来的手机充电设施一样,目前新能源车充电设施接口也都不一样。

相比较而言,中短途市场尤其是城市公交市场已经日渐成熟。如在本次成果展上,宇通客车(21.02 +2.09%,咨询)携E7、E10团体版纯电动客车和ZK6125CHEVPG2型油电混合动力客车三款车型参展,基本能满足城市公交和企业团体市内用车需求。

据了解,宇通9月生产新能源客车约2000辆,1-9月累计产量破万辆。宇通方面表示,2015年全年公司新能源客车产销量有望达13600辆,在新能源产品市场占有率上大幅领先,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市场占有率在40%左右,纯电动客车市场占有率则超过20%。随着动力电池技术和整车轻量化技术的进步,大部分纯电动客车续驶里程已突破200公里。

在此次成果展上,一汽集团、东风集团、上汽集团(17.77 停牌,咨询)、北汽集团、长安集团、比亚迪(62.69 +2.03%,咨询)汽车、江淮汽车(14.39 +2.20%,咨询)、吉利汽车、奇瑞汽车、长城汽车(12.02 +2.74%,咨询)等国内主流乘用车企业携数十款全新的节能车型、混合动力车型、替代燃料车型、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纯电动车型和燃料电池车型悉数亮相。

在新能源客车方面,除宇通客车外,安凯客车(8.78 +1.50%,咨询)、中通客车(22.35 +1.13%,咨询)、五洲龙客车、南车时代、东湖新能源、北汽福田等商用车企业也带来了采用最新、最前沿技术的节能环保客车、商用车参展。

另外,一汽丰田、华晨宝马、东风日产、上汽通用、通用中国、沃尔沃、丰田中国、北京奔驰等合资、外资企业也高调亮相,华晨宝马旗下之诺品牌更是提出了“只租不售”的口号,布局北京新能源车租赁市场。事实上,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多个城市新能源汽车租赁市场均已风生水起。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ask来华参加2015清华管理全球论坛。在与清华教授的对话中,马斯克透露,特斯拉计划两年内在中国生产该公司的经济款车型Model 3。新车有望较Model S价格下降一半,只卖3.5万美元约22万元人民币,续航力约为200英里321公里,一旦Model 3实现国产化,价格进一步下降,凭借特斯拉的技术与品质,将非常具有竞争力。

对于自动驾驶技术,马斯克非常有信心,他认为未来三年内特斯拉就能完全实现自动驾驶技术,“对于自动驾驶领域,监管是个难解决的问题,技术不是难题”。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国内车企在与国外企业的比拼中也不甘落后,我国首辆无人驾驶智能电动汽车在本次成果展上成为一大亮点。据了解,此款无人驾驶智能电动汽车由北京联合大学与北汽新能源共同研发,其无人驾驶关键技术由北京联合大学主导研究。

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我国企业还属于追赶型,但在新能源客车领域,则优势明显。据宇通客车相关人士介绍,其投资38.6亿元新建的宇通节能与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年产能3万辆,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近年来产销量保持全球第一。

民生证券研报称,新能源汽车的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第一新能源公交先行;第二新能源乘用车空间大,运营租赁模式有望解决现存痛点;第三推荐优质零部件厂商及电池、电机、电控及充电桩龙头。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