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亿纬锂能接手德赛聚能 是宝贝还是鸡肋?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电池网 发布时间:2013-01-0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12年11月23日,亿纬锂能(300014. SZ)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就参与竞拍惠州市德赛聚能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州聚能)清算资产,与惠州聚能清算组签订了《意向书》。
 
    公告中称,亿纬锂能将参与惠州聚能设备竞拍、全面招聘原惠州聚能的员工、购买其存货等。
 
    公告还提到,亿纬锂能将争取原惠州聚能的客户,并通过整合惠州聚能在电子烟电池方面的产能以及市场份额,期望做到这一锂离子电池下游细分领域市场的龙头。
 
    对电子烟电池市场的极力追求,是此次亿纬锂能积极参与,欲全盘接手惠州聚能公司的主要原因。
 
    一个亿的市场
 
    进入2 0 1 2 年下半年以来, 亿纬锂能(300014.SZ)公司股价持续走低,从6月份初的每股最高14.5元,一路跌至如今的每股9元左右,市值缩水超过10亿元。
 
    亿纬锂能在股市上的低迷表现已经让股民怨声载道,在公司官网上的投资者关系互动中, 多数投资者在提问中都表达了对公司股价“无底线下滑”的不满。
 
    而此次收购惠州聚能也是2012年以来,亿纬锂能在经营活动中的最大动作,同时也被投资人士看成是为激励公司股价,安抚股民情绪的一个重要手段。
 
    记者从亿纬锂能财报中获悉,进入2012年以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经营成本上升,公司2012年的销售毛利率一直都在下滑。截至第三季度末,销售毛利率已从年初的30.29%降至目前的26%左右。同时,公司第三季度的净利率也同比下降了3.23%。
 
    公司股票在二级市场的衰落表现,以及传统业务毛利率逐渐降低,都促使亿纬锂能不得不努力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亿纬锂能从事生产销售的产品主要包括锂原电池(一次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二次电池)。亿纬锂能的核心产品则是锂原电池中的锂亚电池,据某证券公司发布的上市公司研究报告中透露,亿纬锂能生产的锂亚电池目前已占据国内市场30%以上的份额。
 
    2010~2012年期间,亿纬锂能以超募资金累计投入约1亿元,用于建设锂离子电池生产线,旨在扩大“电子烟、航模、平板电脑”等锂离子电池细分市场业务。
 
    2011年亿纬锂能锂原电池的销售额为4.18亿元,占比公司总收入的87.7%;而锂离子电池销售额为4423万元,占比仅9%。
 
    2012年上半年,亿纬锂能锂原电池产品的营业收入为1.75亿元;而锂离子电池销售额仅为2704万元,其中,电子烟用锂离子电池收入占到约60%。
 
    亿纬锂能生产的锂离子电池产品,在营销收入上一直都难有突破,其原因也跟锂离子电池应用领域的市场格局有关。
 
    据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数码、手机等应用领域的锂离子电池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日趋稳定。由于投资规模有限,亿纬锂能为其锂离子电池产品业务选择了比较冷门的电子烟电池市场,作为主营方向。而亿纬锂能在这一块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就是惠州聚能。
 
    亿纬锂能公司董事长刘金成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曾表示,收购惠州聚能对拓展电子烟市场有着重要意义,并可能成为公司下一阶段的重要增长点。
 
    据了解,目前这两家公司在电子烟电池产品方面的产量相当,此次如果顺利“接手”,则意味着亿纬锂能今后的产量将实现翻番。
 
    刘金成还提到:“按惠州聚能去年1.3亿元的销售收入来计算,预计2012年对公司贡献1000万左右的销售收入,2013年锂离子电池销售规模将倍增。”
 
    然而,电子烟用锂离子电池作为一个细分领域市场,其规模及发展空间都极其狭小,即使亿纬锂能此次成功收购惠州聚能,给公司带来的实际盈利效果也并不会很明显。
 
    据了解,亿纬锂能产销的电子烟用锂离子电池在电子烟市场的占有率约为15%~20%。据此分析可知,目前电子烟用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最多也仅有1亿元左右。
 
    国泰君安证券公司新能源行业研究分析师侯文涛就此也向《高工锂电》表示:“电子烟戒烟效果已经开始遭受质疑,而电子烟电池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很小的细分领域,未来继续能否消化公司现有的产能还有待思量。”
 
    转手的鸡肋
 
    己所不欲, 便施与人。德赛电池(000049.SZ)此次选择彻底清算旗下仅剩的一家锂离子电池电芯生产子公司,除了惠州聚能本身“不争气”的营业数据之外,与德赛电池自身长期以来所处的尴尬情况不无关联。
 
    产品及客户结构单一一直都是德赛电池历年财报中提到的主要风险因素。2009年德赛借助大客户ATL进入苹果供应链以来,营业收入得到快速增长的同时,产能及产品结构也被ATL、三星SDI和索尼(无锡)这三家大客户挤占。
 
    记者通过整理近几年来德赛电池与其前三家主要客户的业务往来收入,及总收入占比情况发现,德赛与ATL、三星SDI和索尼(无锡)这三家公司的总营业收入从2009年的3.67亿元,迅速增至2011年的17.35亿元。而这三大客户营收与总收入占比也从2009年的40.36%增至2012年上半年的77.54%。
 
    德赛电池在其发布的公告中曾多次表示担忧:过度单一的产品及客户结构如果发生不利变化,将会对公司的销售带来极大影响。
 
    随着锂电PACK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行业毛利率下降明显同样也困扰着德赛电池。
 
    据了解, 2011年及之前,德赛公司的销售毛利率一直都维持在20%以上的水平。然而进入2012年之后,销售毛利率逐步由期初的20.23%,降至今年第三季度的17.00%,净利率同样也出现下滑。
 
    以上情况迫使德赛不得不选择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清理旗下经营不善的电芯业务便成为德赛2012年以来所做的最主要的动作。
 
    2012年6月29日,德赛电池旗下控股子公司惠州蓝微,对其持股60%的惠州市德赛锂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赛锂电”)进行清算。德赛锂电的主营业务便是一次锂锰电池生产销售,2011年亏损额为588万元。
 
    时隔三月,德赛电池再次发布公告,开始清算其直接控股子公司惠州聚能。至此,德赛几乎清空了旗下所有的电芯业务。
 
    2011年,惠州聚能实现销售收入1.33亿元,亏损额达3433万元。2012年上半年,该公司再亏1500万元。
 
    与业内多家电池企业普遍增加锂离子电池生产投入不同的是,德赛电池似乎已对锂离子电芯盈利能力失去了信心。此时的惠州聚能,已然沦为鸡肋。
分享到:

关键字:亿纬锂能 德赛聚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