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供应安全是现代社会的命脉
在印度大停电之前,大面积停电事件在国际上也并不鲜见。
2003年8月,美国东北部地区及加拿大安大略省发生大停电,包括纽约市、加拿大首都渥太华都受到严重影响,约5000万人饱受断电之苦。
2009年“11·10”巴西大停电,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危机引发大面积停限电,美国、韩国、智利大面积停电……大停电是现代工业社会的特有产物,一旦发生,就成为严重扰乱当地经济社会运转和普通人生活的“灾难”。也正因对电力深度依赖,社会才会如此深刻地感受大停电之痛。
7月30日,印度第一次停电涉及9个邦,在供电基本恢复时,更大规模的电网发生崩溃,殃及印度一半以上国土6亿多人。
长期从事大型互联电网运行可靠性研究的中国工程院薛禹胜院士,认为第二次大停电的演化机理特别值得反思。他说,相继的停电灾难既暴露了电网网架薄弱对电力安全的严重影响,也反映了统一协调的调度体制的重要性。
国网能源研究院智能电网研究所黄翰博士分析,第一次停电本来只是局部事故,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避免。但由于多个主体各自追逐利益,事故没能得到及时控制。
不难看出,运营主体过于强调市场化因素,导致了忽视安全的深层症结。
虽然印度发电量排名世界第五,但10%左右的电力缺口长期存在,并且到目前为止,没有构建起全国统一的骨干网架。黄翰说,印度的五个区域网络在缺电时无法互相补给。容易造成一个区域垮了,其他区域受到牵连。
电网是一个技术精密、标准严格的庞大系统。从电源侧来说,电网承接着不同类型、不同装机容量的发电机组,需要合理调配平衡;从用电侧来说,电网将电力送入公共设施、政府机构、企业、社区……直至千家万户。发、输、配、变、用、调度,环环相扣。过度关注局部需求的满足,必然要付出电网整体安全的惨痛代价。
大停电绝不仅仅导致严重经济损失,而是直接破坏社会秩序,危及公共安全,影响深远。新华社发表评论说,包括电力在内的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凸显了印度政府管理能力的不足。英国《卫报》称,如果印度电力供应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该局面有可能导致民众抗议甚至暴动。
正如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电力经济研究咨询中心主任曾鸣教授所言,安全运行是电力系统第一重要的任务。
确保电网本质安全应加强统一规划
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薛禹胜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新华网访谈中提及,电网的重大系统崩溃事件没有发生在中国,而是发生在美国、加拿大、西欧,除了电网的结构以外,安全技术、管理技术、控制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安全?在正常用电时,人们通常都觉得供电可以称为“安全”。但电网安全绝不是暂时的、表面的。本质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
我国和印度同属发展中国家,人口密集,也是用能大国。我国在进入21世纪、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曾面对较严重的缺电局面,特别是经济最发达的华东地区。2004年上半年,浙江超过一半的民营企业存在非正常停电情况。当时,业界专家分析,基于我国能源资源与用电负荷逆向分布的基本国情,缺电原因在于,与经济发展、电源建设相比,电网建设明显滞后。
也是在2004年,国家电网公司立足现实,提出了发展特高压。从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于2006年8月开工,2009年年初投运,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2010年8月投运,到如今,我国特高压交直流特高压骨干电网,正在把西部大型能源基地和东中部负荷中心连接起来。
公司持续研究和提升特高压主网架规划,实施“一特四大”战略,在大型煤电、水电、核电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基地布局工程落点,积极推动电力跨区域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外送。
2011年,我国夏季最大电力缺口达3000万千瓦。国家电网积极组织电力跨区互济,科学调度,精细执行政府要求的有序用电措施,实现了平稳渡过难关。今年上半年,特高压输电交易电量103.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过半。特别是第二季度,华中地区来水大幅增加,水电消纳面临巨大压力,特高压等跨区跨省输电通道发挥作用,有力送出了四川等地的清洁水电。
加快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是国家电网公司推进电网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智能电网,首先是坚强。薛禹胜曾表示,我国的控制技术和自动化技术远远领先于发达国家,完全可以解决特高压的安全问题。随着传输距离增长,有足够的能力保障其安全。
“安全第一”是电网规划、建设、运营的首要原则。能源专家周大地认为,我国电网的安全运行比较成功,除了技术、供应能力之外,良好的运行机制也是重要因素。防御大停电要警钟长鸣,也需要进一步考虑在电源与电网的结构、布局方面加强统一规划。
电力就像江河之水,沿着安全的轨道输送,能给经济发展加装引擎,造福社会。从我国国情来看,坚持输配一体化、电网调度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建立政府监管的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根本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