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光伏分布式发电 绝地突围已箭在弦上

作者: 来源:中国证劵报 发布时间:2012-08-1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多余电量上网困境
 
    今年以来,光伏全行业发展持续低迷,企业的大面积停产直接导致了用电需求的大幅缩减。对于头顶着一个个“金太阳”的企业来说,30%的自发自用电量瞬间从“不解渴”到“难消化”,这时,为保证项目正常运行,越来越多的企业产生了“多余电量向电网输送”的现实需求。
 
    “以自发自用为主,多余电量上网为辅”,本身就是国际上发展分布式发电的客观规律,也能充分发挥分布式发电靠近用电终端便于上网优势,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从目前现实来看,“多余电量上网”遭遇的困境甚至比上述“30%魔咒”更甚。一方面,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的间歇性及不稳定性给电网留下的“影响电网运行安全”的顾虑始终未彻底消除,电网对光伏发电抱有本能的排斥心理;另一方面,即便考虑吸纳光伏发电,也须按照电网的设计进行技术处理后进行统购统销,多余电量想直接向电网销售似乎不太可能。
 
    结合国际经验,业界纷纷倡议以建设智能微电网来实现光伏发电在一定规模的局域网内双向流动。据徐征介绍,微电网平时与大电网并联,通过自备的储能系统,可以在用电高峰时向大电网输电,用电低谷时从大电网购电。更为重要的是,微电网可以从大电网中实现快速切换、隔离,对大电网安全运行无影响,免除电网企业的顾虑。
 
    微电网概念的兴起,让人们仿佛看到了有效化解光伏并网难,进而推动国内光伏市场迅速扩容的希望。中冶集团最近就瞅准这一领域的市场机遇着手提前布局,其正自筹数千万元资金准备在总部所在地办公区域建设一个微网示范项目,并意欲通过未来的商业化运作将其打造为未来的一个业绩增长极。尽管目前仍存在一些例如储能等技术因素制约,但市场普遍预计微网产业化后市场规模可望在5年内达到上千亿元规模。
 
    与这一端兴奋躁动的情绪相比,微网另一端连接的电网企业则显得谨慎许多。国网能源研究院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就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微电网只有在那些大电网鞭长莫及的偏远地区具有存在价值,微电网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有限,存在的必要性并不太大,产业化更是提不上日程。
 
    在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过程中,对于微网未来发展,众多人士均提出一个问题:微网到底应该由谁来建?在徐征看来,几家写字楼之间就可组成一个微网系统,其工程量和技术难度相对于大电网建设要小很多,甚至一个小区的电工队就可以完成。
 
    但上述国网能源研究院人士则指出,按照当前《电力法》要求,电网企业拥有建设和运营供电网络的唯一许可权,其他任何主体建设微网可能都面临合法性问题。此外,包括微电网接入、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设备制造等环节,都缺乏相应的国家层面的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
 
    徐征表示,有关大规模建设微电网系统以化解当前国内光伏产业困局的积极作用,已经在业界形成广泛共识,而且在技术上不存在任何障碍,现在需要打通的关节是政策和电网瓶颈。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对于解决分布式发电并网问题,国网推行的方案是所有光伏发电量在并网端原地升压至10千伏以上入网计价,再降回380伏按销售价格结算。一位业内专家对此指出,对于习惯了吃上网和销售电价价差的电网来说,这种考虑符合其运营特性。企业每自发自用一度电,带来的是电网售电收入的直接减少。但这“一升一降”过程中无端增加了大量输变电投资,浪费财力物力。“这就如同一个人去邻居家串门儿,却必须先开车上大街,缴纳过路费后再绕回来,显然是不合理的。”他说。
 
    绝地突围已箭在弦上
 
    事实上,诸如亦庄等国内众多产业园区企业在申请“金太阳”示范工程时,就曾计划集中园区内各企业进行集中连片示范,而绝非现实中各个企业各自为战,自发自用建设一个个“金太阳”孤岛。上述亦庄开发区企业负责人就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他们最大的期盼就是分布式发电相关支持政策“甘霖”的降落。
 
    让人们看到希望的是,政策的动向正在朝着积极的方向演变。在不久前召开的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实施座谈会上,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司司长王峻指出,未来太阳能发电发展主要方式是就近接入、当地消纳,特别是要发展分布式太阳能发电。与此前一直秉承风电“大基地”式发展思维相比,政策上首次明确光伏发展的新路径。
 
    除此之外,国家能源局组织制定的《分布式发电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分布式发电并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即将于近期正式发布。被业界解读为未来分布式发电纲领性文件的《分布式发电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未来分布式发电将分三类实施:一是自发自用,不向电网反送电力;二是自用为主,余电上网;三是接入公共配电网,电网统购统销,并兼顾各方利益诉求,提出各类项目的适用条件。
 
    更值得注意的是,相关部门正在酝酿“金太阳”工程规模扩容,并将示范项目补贴方式由原来的按单位装机补贴改为按度电补贴,并出台具体电价补贴标准,与地面大型电站补贴方式接轨。
 
    “当前国内光伏产业发展已经到了决定命运的十字路口,国内光伏市场大规模启动已越来越被寄予厚望。过去的发展经历已证明‘大基地’式发展新能源产业渐渐走入了死胡同,发展分布式发电已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步。”徐征说,所幸的是,政策上和产业界都坚定了这一信念,未来值得期待。
 
    按照上述中冶集团人士表示,“十二五”2100万太阳能发电装机目标中,包括离网系统在内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至少应达1000万千瓦,相对于目前不足5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来说将提升20多倍,这一市场空间的释放将带动起包括光伏设备产业链及微网、储能等各领域的投资热潮。
 
    告别“大基地”发展思维
 
    国内光伏发电政策思路渐渐倚重分布式发电。这从刚刚颁布的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将当前屋顶电站(分布式发电代表)建设规模在目前基础上提升20倍便可看出。但是,一些地方政府酝酿加速审批大型地面光伏电站项目的举动表明,“大基地”式发展光伏产业的观念仍然大有市场。
 
    从光伏行业本身属性及国际光伏业发展经验来看,光伏行业发展更适合以大规模建设屋顶电站为主,如此才足以推动光伏市场大幅开启,相关企业及用电户才可普遍受益。
 
    相关专家介绍,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一样,自身存在间歇性、不稳定性等特点,这决定了大规模太阳能发电也将遭遇风电那样的并网难问题。此外,与风力发电场相比,大型光伏发电站往往建在比风电场更偏远的沙漠和戈壁地区,这些地区更不易被电网覆盖。这就决定了光伏发电输送问题比风电外送技术难度更大,投入的成本也要更大。
 
    正是考虑到太阳能电站的种种不利因素,德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摒弃建设地面电站设想,转而推出大规模屋顶光伏计划。目前,德国光伏发电80%的装机来自屋顶电站,这也支撑了德国光伏发电量在10年时间内跃居其国内总电量的2%。而中国目前的光伏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不到0.1%。截至2010年底,德国光伏发电装机已占据全球的半壁江山,而中国只占不到3%的份额。类似的情况还包括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其光伏装机占全世界的比重均达近10%。正是这些国家屋顶光伏的蓬勃兴起,拉动了中国光伏企业90%以上的市场需求。
 
    纵观国内,国家自2009年起启动了两轮光伏大型电站招标,可近30万千瓦的项目到现在均未能成功并网发电。尽管从2009年开始,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推出了“太阳能屋顶计划”、“金太阳工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屋顶光伏电站的建设进度,但截至2010年底,屋顶光伏仅占光伏装机总量的28.8%。
 
    屋顶光伏电站通过鼓励发电户自发自用,就地消纳,免去大规模发电“并网难”之忧。更为重要的是,当光伏发电成本降至与普通火电相同水平时,用户自发自用不仅可以减少耗电成本,更可将多余电量出售给电网公司获得收益。如此一来,国内大大小小的屋顶电站就不用靠国家补贴过日子,过去因补贴资金不到位而时常陷于停顿的光伏产业,将能够因此而持续快速发展。
 
    据众多国内光伏电站投资商反映,目前在中国西部投资建设大型光伏地面电站,尽管设备供应充足,价格逐渐走低,且固定上网电价补贴也比较明确,但电站建成后并网的不确定性仍让他们无法预知电站投资的回报周期和收益率。而投资屋顶电站,则可以少于地面站一半以上的投入获得比其高出数倍的投资回报率,且回报周期不用以“年”来计算。
 
    光伏电站投资收益的提高和回报周期的加快,会相应传导到上游,进而加快带动包括系统、组件、电池和硅片等在内的各环节设备制造商的收益。如此,便可以及时消化今年以来由于国外市场需求骤降而积压在光伏设备商手中的近20GW的过剩产能,使全行业各环节企业争相受益。
 
    国内光伏行业要走出目前的“寒冬”季节,唯有寄望于国内市场大规模启动,而国内市场需求及时启动的根本之策,也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屋顶光伏电站来推动。
分享到:

关键字:光伏 分布式 发电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