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中国光伏产业的战略选择

作者: 来源:世纪新能源网 发布时间:2012-08-2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中国光伏产业的财务危机、毛利“迫降”等问题不过是所有核心问题的外在表现。(“迫降”原意是飞机因迷航、燃料用尽发生故障等不能继续飞行而被迫降落,这里指光伏产业因市场萎缩、产能过剩、贸易争端等问题导致市场价格下降而毛利被迫下降的现象。)

    在现阶段,中国光伏产业必须决然抛弃三个幻想:一是对短期内启动国内市场的幻想,二是对美欧国家有可能放弃或减轻双反制裁的幻想,三是对中国对美欧国家装备和原材料实行反制裁的幻想。

    美欧双反将使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着失去庞大的既有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将希望寄托于国内市场的启动。这不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庞大的利益集团控制着国家的战略性能源产业,假设国内光伏市场获得前几年欧洲式的发展规模,则面临着能源结构的重新调整,能源利益的重新划分,既得利益集团势必会百般阻挠。目前虽然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已经出台,但是绿能回购却阻碍重重。这足以说明问题。

    中国光伏产业的乐观派看到美欧国内光伏企业和团体对双反持有异见,从而幻想美欧国家有可能会否决双反或减轻双反制裁,有业界朋友最近对即将到来的外国元首访华而改变双反裁决抱有幻想。同样,这不是不可能的,而是根本不可能的。美欧双反从根本上来说,不是国际贸易问题,而是大国政治问题。因此,美欧国家绝不会手软。他们不会允许日渐强大的中国光伏产业夺取能源革命的先机——尽管中国光伏产业在装备技术层面依然有很大差距,但中国光伏制造业的崛起还是让他们警惕万分,从而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

    在美欧对中国实行双反制裁的同时,中国光伏产业的激进派主张中国政府应该对美欧供应中国的装备和原材料实行反制裁,或者组成价格联盟,提高输出美欧国家的光伏组件价格,以此来遏制美欧国家。这不是不可能的,而是根本不可能的。美欧国家既然对中国实行严厉的双反制裁,就表明他们绝不会投鼠忌器。在对中国实行制裁的同时,他们正在寻求一些产业实力较弱的国家作为替代国。

    只有抛弃了这三个幻想,中国光伏产业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

    中国光伏产业的战略选择必须从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和科技水平这三个核心问题之上来考量,这三个核心问题得到解决,其他问题将迎刃而解。基本的战略方针是:“外扩内充,科技先导。”
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实现。

    一、 在国家层面

    1. 面对双反,要正面交锋,据理力争,充分利用世贸规则与之周旋。虽然这种周旋的结果多半会不尽如人意,但公开对决不可避免。

    2. 要创新机制,对国内产业运行机制进行大力改革,强化光伏企业的市场化地位,争取国际贸易的平等地位。

    3. 要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从侧翼进攻。光伏产业的装备技术和应用市场两头在外,中国光伏产业的主动性很弱,所以才受制于人。对此,中国政府应该寻找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占据主动地位的产业,对欧美国家实行针锋相对的制裁,以此缓解光伏产业遭遇双反的危局。如同在下棋的时候,对方要用“马”踩我方的“相”,我就出“车”对准他的“炮”,对方只好回“马”护“炮”,我方的危局即解。而不能单纯退“相”,让他的“马”长驱直入。

    4. 国家财政斥巨资资助战略性科技研发,以国家的力量研发多元化光伏材料,攻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装备技术,提高转换率,大幅降低成本。增强中国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改变中国光伏产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

    5. 改革能源管理体制,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积极推进绿能回购,给光伏电站的发展预留出体制空间。

    6. 改变国家产业的区域分布,倡导高耗能产业追随光伏电站的脚步向西部转移。我国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10多年以来,雷声大、雨点小,没有真正实现产业转移,而是将西部的油气煤炭资源开发出来向东输送,如此西部大开发的本质其实就是“西部大掠夺”。我国西部广袤的荒漠面积、充足的太阳能资源,具备发展光伏电站的天然优势。但是太阳能不像油气煤炭资源那么方便输送,长途输送成本高、损耗大。但是,西部产业匮乏,能源需求不大。这是造成西部电站不能并网发电的原因之一。也有人因此而攻击西部光伏电站的必要性。如果国家能下决心调整产业布局,将高耗能产业大力向西部迁移,必然会进一步推进西部光伏电站的建设。合理的产业转移战略必然会使高耗能产业和光伏电站在西部相互推进相得益彰,不仅推动了中国绿色能源的发展,而且也对国家的趋于平衡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西部劳动力实现了就地转化,春运的火车将不会再拥挤。

    7. 国家要辅助优质大型光伏企业,扶持有潜力的小型光伏企业。多年来,许多人不断在提中国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其实产能过剩只是相对需求萎缩而言,不是一个绝对过剩的问题。中国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在2011年全面爆发,而爆发的前提是2010年全球光伏市场的空前繁荣和2010年的迅速萎缩。市场热胀冷缩,产能如何才能如影随形?比如我们做个一个玻璃瓶子盛水银,在常温下刚好装满,如果温度持续上升我们是不是需要不断的换大瓶子来装,如果瓶子满足不了水银膨胀的空间就会爆裂。但是如果温度剧降,瓶子里的空间就会显得过剩。这是一个道理。

    如果能大力开拓国际新兴太阳能市场,快速启动国内市场,就不是产能过剩的问题,而是产能不足。

    现在当大企业遇到财务危机的时候,中小企业盼不得它早点破产;小企业拿不到订单停产的时候,大企业恨不得倒下一批。所以在行业内就掀起“洗牌论”,而倡导洗牌者却各怀心态。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国家要看清当前面临问题的本质,正确引导,积极创造中国光伏产业的良好发展环境。大企业尽量不要破产,小企业也尽量不要倒下。要对外向国际新兴太阳能市场扩张,对内开发国内市场,以发展解决问题。

    二、 在企业层面

    1. 对于双反,要积极布局海外,避其锋芒。面对美欧来势汹汹的双反,中国光伏企业既要做好迎战的准备,也要拿出智慧应对的策略。因为双反制裁的仅仅是光伏产业的某个环节,所以我们在牢牢掌握产业核心的基础上,可以将其制裁的环节拿到第三方国家去投资,或者直接拿到美欧国家去投资,进行产业渗透,使其欲反无力。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在中国遍地开发,法国的家乐福在中国落地生根,中国能对其制裁吗?不能,因为它已经深深的渗透到中国国内的经济体系中,制裁它就等于制裁本国经济。因此中国光伏产业也应该对外实行产业渗透,使其最终欲反无力。当然,具体情况不同,渗透的方式也要认真研究。美欧对中国的产业渗透看重的是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中国对美欧的渗透则是另外的情形。具体如何渗透,留待中国经济学家进行深入研究。

    2. 对于美欧双反,中国的光伏企业要团结起来,同时要用产业控制的手腕拉拢和间接控制台湾、泰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光伏制造企业,对美国实行产业遏制,控制产品价格,增加其双反成本。

    3. 中国光伏企业要积极开发日本、澳大利亚、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国际新兴太阳能市场。认真研究新兴市场国家的游戏规则和操作流程,既要争取快速进入,又要避免重蹈在美欧国家的覆辙。充分依托欧中太阳能促进会和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举办的国际新兴太阳能市场培训,降低国际市场研究的成本,加快进入的步伐,争取做到科学进入、稳定拓展、长期获利。

    4. 投资技术研发,提高产品质量,保证长远发展。中国太阳能企业要积极投资科技,创新产品,保证质量,保持产品在全球良好的信誉。要紧密团结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的周围,形成科技联盟、质量联盟,共同营造高科技高质量的中国光伏产业环境。

    总之,中国光伏产业目前遇到了问题,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国家要深刻反思,越过光伏产业本身,从经济全局中通盘考虑;光伏实业家要客观分析,审慎应战,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政府和企业要紧密配合,从战略的角度缜密布局。
 

分享到:

关键字:光伏 能源 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