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浙江万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向集团”)对外发布了题为“美国电池制造商A123系统公司(以下简称“A123”)宣布与万向集团达成非约束性的战略投资意向书”的通告,其中涉及“万向集团将对A123的投资最高可达4.5亿美元”、“万向将拥有A123发行在外的普通股的约百分之八十”等信息。
“如果收购成功,万向可以利用A123的电池技术。A123的技术领先,无可挑剔,万向可借此扩充新能源汽车技术。”Martec迈哲华(上海)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能源电力总监曹寅分析,拥有市场渠道的万向集团若能收购A123,可以达到彼此效益的最大化。万向集团CEO鲁伟鼎则在通告中称,这项交易将“帮助公司在国内外扩大产能”。
然而,与他们的“乐观”预判不同,不少业内人士并不认为万向能从此次交易中获得多少实际的好处。
万向“算盘”
“去年众泰电动汽车自燃事件以后,该车的动力电池供应商万向集团被推上风口浪尖,其动力电池质量受到业界‘质疑’,市场开拓也因此受到影响,”台湾立凯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杨智伟对记者表示,“若是收购A123成行,其位于密歇根州的动力电池工厂及生产线将是万向杭州工厂所极其需要的。”
鲁伟鼎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A123提供行业领先的车辆电动化和电网储能技术,还在密歇根和马萨诸塞州拥有强有力的制造和系统工程能力。万向与A123的合作将产生很重要的协同效应。
杨智伟说,A123的生产线均是近1年来刚刚组建的,均是全自动化设备,仅投入资金就达数亿美元。在动力电池领域,这样的大手笔和技术含量都属于行业领先,国内企业难以匹敌。
对于鲁伟鼎的“帮助公司在国内外扩大产能”一说,杨智伟也表示肯定,万向目前在杭州的新能源动力电池产能完全未达到饱和状态,主要原因是缺乏市场,产品很难销售出去,若是借助于A123的先进技术及终端客户,完全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A123的产品已经得到很多国际整车厂的试用及认可,宝马、梅赛德斯、通用、Fisker均是其客户,但是万向的动力电池还未有国际知名车企与其合作,这已经很说明问题。”杨智伟认为,对于万向而言,收购A123不仅能扩大其在动力电池领域的产能及市场,还能够获得A123的电池技术,进而提升其生产力。
有业内专家表示,以收购的方式解围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关键技术落后的困局是一条可行的道路,此次万向收购A123的模式或将成为新能源技术突破的一条捷径。
然而,并非没有质疑的声音。
或成竹篮打水
“尽管万向收购了我们80%股权,但是我们公司的总体决策是独立的,从万向占A123股东比例就知道了,”A123中国区市场总监潘志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我们不会沦为万向的子公司。”
记者了解到,8月16日,A123对外发布了有关“A123和万向集团战略投资”的最终协议,协议内容显示,A123董事会成员将由7席增加至9席,万向占据其中4席。
“A123永远是美国的A123,就算股权大多受控于万向,其在美国注册的美资企业性质是不会改变的。”潘志强说。
对于外界盛传的“A123技术将流向中国”一说,潘志强认为,A123在动力电池的先进技术及专利永远是属于A123的,且受美国法律保护。即便未来万向要求A123将品牌、技术、专利、生产线等转嫁给万向,那首先得在美国退市,但是A123是纳斯达克上市企业,退市并非易事。另外,在美国,高端产业的技术、专利输出需得到国家、州相关的重重法律、法案通过才行,难度很大。
而对于“通过控股A123,万向能够获得其客户”一说,潘志强给出了自己的理解,A123为何能够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由一个后起之秀迅速发展为一个强势品牌,主要原因是产品品质得到了客户的认可,现在的客户是A123的,以后也还是A123的。直白地说,就是客户认可A123这个品牌。如果简单地将技术 “移植”到万向身上,客户是否还有以前一样的品牌忠诚度,就很难说了。
“其实A123融资计划在两三年前就已开始,万向只是数十家受邀企业之一,选择万向主要是其出价能力及其中国政府的公关能力,有利于A123产品未来在中国动力电池市场推广。” 潘志强坦言,对于A123而言,和万向合作,不过是增加了新的投资者而已,更多地是体现在资本层面。
国泰君安证券汽车分析师张欣更直接表示,其实A123根本就是看重万向的钱。
“冤大头”?
截稿前日,记者联系到了万向集团子公司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大区经理周晓亮,据其透露,目前有关公司与A123合作的种种细则均由宣传部门负责,其他部门及个人不便发表评论。记者数次拨打万向宣传部负责人电话,但一直未能接通。
某业内人士表示,表面看,万向控股了A123,能够提升自己的技术同时扩展市场,实际上是帮别人做大了市场,也解决了资本窟窿,自己要的还得不到,你说他是不是“冤大头”?
“这是不言而喻的,美国人需要中国人的钱来救急A123,但要防止技术扩散。估计这个交易很难顺利,美国政治力量可能会进行干预,但中国人的钱还是有魅力。”美国奥本海默高级基金经理李山泉认为,“最后的结局可能是并购名义上通过,但附加一大堆知识产权保护等苛刻条款。”
记者了解到,就在万向与A123达成投资协议的第四天(即8月14日),美国南达科他州议员John Thune和爱荷华州议员Chuck Grassley向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致函,质疑万向和A123之间的交易。两名议员的理由是美国纳税人数十亿美元的资金通过汽车行业恢复法案流向海外企业,而万向收购A123股权则将进一步加剧该趋势。此前,A123接受了汽车行业恢复法案提供的2.5亿美元的无偿支持。
“这是一个‘关键’的领域,此项交易令人不安,美国政府需对它进行严格审查,”美国国会美中经济安全审议委员会委员迈克尔 威瑟说,“因为这不但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也是对美国政府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策略的考验。”
“中国企业走出去难度不小,国家力度不小,但收效甚微。” 李山泉说,国有企业由于是“国字头”,常常受到国外抵制,即使勉强出来了也不能有太大建树。民营企业又缺乏国际视野和判断力,走出去的学费很高!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万向用4.5亿美元,很难获得A123的核心技术及专利。如果要获得这些技术,万向必须付出更多的代价。退一步讲,即使万向获得了技术及专利,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尚未成型的背景下,如何做大车用电池市场也是一个艰难的挑战。A123有技术,不也运转不下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