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较晚发展飞快
“在过去20年中,储能技术已经从一个概念发展成为未来智能电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的电网都在积极参与推动这一领域的技术发展。目前,全球已经有十几种技术、超过400个大型储能项目应用在不同领域。”俞振华告诉记者,随着对环境的关注和能源体系的变革,各种新技术加速应用到电力体系中。在全球范围内,电力公司、高科技公司、政府和电力用户都已开始关注电力储存技术的潜力。随着可再生能源发展,各种兆瓦级储能电池项目在全球范围的建设加速,储能产业已成为全球新一轮投资热点。
实际上,国内储能行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而2011年,这个行业则迈出了重大的一步。俞振华介绍,2011年,该专委会的项目数据库先后收集到了国网张北风光储能项目、中国电科院风电储能研究项目等40多个在实施的储能应用项目,分别贯穿了可再生能源的接入、输配电、分布式发电、微网以及电动汽车充放储换一体化领域。“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意味着中国的储能产业充满了希望和潜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储能产业完全有可能突破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除了大量项目付诸实践之外,这一年,国家有关储能的政策也密集发布。2011年3月,“储能”一词首次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被提及,一直到2011年12月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几个月内,在国家层面的主要政策中,“储能”被频频提起。
“目前,储能技术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都离不开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只有在政策的倡导和支持下,储能技术才能更好地进行基础研发、应用验证并逐步走向产业化。”俞振华说,从三四年前,基本没人关注储能,到如今项目数量大幅增加,政策频繁出台,储能行业成长的速度惊人。
其实,储能行业之所以有如此之快的发展速度,和其难以替代的功能价值密不可分。
“通过对全球在过去十年200多个大型储能项目的研究分析,我们认为储能技术在传统发电、输配电、电力需求侧、辅助服务、新能源接入等不同领域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影响巨大。”俞振华说,从发电和客户端的任何一个环节,储能都能发挥重要价值。
而今年8月6日发布的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和具备多元化利用条件的地区,建设小型风能、太阳能、水能设备与储能设施组成的微型电网,以智能电网技术为支撑,开展以新能源发电为主、其他电源及大电网供电为辅的新型供用电模式。显然,这再一次为储能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巨大动力。
面临技术和应用双重挑战
“虽然储能产业前途光明,但行业的春天还远没有到来。”俞振华说,和美国、日本等国相比,中国在储能产业应用经验方面的差距至少在10年以上。除了缺少相关的标准外,储能产业在技术、应用和政策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在国内,相关部门已在关注储能产业的发展,普遍将储能定义为重点支持的技术领域。但我国尚未出台独立的储能支持和产业发展政策。
标准是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基础,也是支持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储能是一个新兴产业,国内外储能方面的标准尚处于探索阶段。随着储能技术商业化步伐的加快,标准化问题也随之产生,企业无标准可循,用户无标准可参照,势必将造成市场的混乱。“在储能技术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正在加快产业化进程中,标准早期介入意义重大,可以避免出现标准滞后于市场的现象。”“目前,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制定储能标准,抢占市场先机。我国也应加快储能方面标准的制定工作,紧跟国际标准的步伐,在国际标准中争取更多话语权的同时,争取将我国的技术纳入国际标准中,在储能的国际舞台上争取到一席之地。”俞振华介绍,当前,国内除了抽水蓄能这种比较成熟的储能方式有相应的标委会及较多的标准外,其他储能方式相应的标委会、标准体系都不健全,标准制定数量很少,也很分散。
“在储能产品生产过程中,国内在工艺控制、关键材料与核心技术的把握上,还有欠缺。同时,目前,国内也非常缺乏对技术和市场都非常熟知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储能技术产业化之路面临从技术到应用上的双重挑战。
机制性政策亟需出台
“现阶段,社会各界的认识对储能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富潜力的市场。如果社会各界能充分认识到储能产业是转化能源结构的关键,认识到储能产业对于加快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储能产业就能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俞振华提到,从美国和欧洲的经验看,政府的作用对推动储能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可以通过发布专门针对储能产业的政策、法规,通过对科研创新的鼓励支持,通过对重点示范项目的投入引导,培育储能产业市场主体,建设储能应用市场等举措,不断推动储能产业发展,消除能源结构转化的瓶颈环节。
针对储能产业的现状,俞振华建议,对于多种储能技术的基础研发,政府应给予有计划、持续的资金投入,在开发基础研发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发掘和掌握国际先进技术,保持和提升国内储能厂商技术的竞争力。同时,推动重点储能项目的实施,并给参与的储能企业提供直接资金支持,使企业在参与项目、验证技术的同时,也能保证持续发展。
另外,还可以支持这些企业通过投资、合作、收购等方式,整合国际上先进的储能技术,提升国内储能技术的成熟度,从原材料、生产工艺、管理系统等各个环节入手,促进国内储能技术的发展。
“在储能技术的示范应用中,除了验证技术,还应该重视储能应用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只有具备这两种效益,未来储能才有可能建立商业模式,实现产业化。”俞振华说,储能技术可以给用户侧带来多重效益,但目前过高的价格是制约用户认同并使用储能的瓶颈。因此,在现阶段,政府对用户补贴政策的制定将是促进储能在电力用户端使用的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