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趋势与上市公司整体表现相同,但是中国能源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情况却要明显差于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其中,新能源板块的表现更明显一些,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企业大多陷入亏损中,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大多同比下降。在传统能源领域,包括石油石化、煤炭在内的传统能源企业,营收大多增长,净利润反降。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经影响到几乎所有能源公司的经营。在资本市场中,能源板块短期内很难有超常的表现。
能源需求的下降直接反映出中国经济增速的放慢。能源公司不得不面临产品需求量减少导致的产品价格下降,其突出表现之一便是煤炭价格受到上游火电企业、钢材企业需求放缓影响,结束“黄金十年”的快速上涨期。
如果中国经济在下半年不能走出上半年的低迷,那么能源企业还将继续面临上半年的尴尬境地。从目前的趋势看,中国经济可能会略有改观,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出现大幅逆转,因此能源公司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外部环境的改善。
可以看到,包括三大石油公司、神华、中煤在内的传统能源企业,以及尚德、华锐、金风等新能源企业都在努力提高管理水平,进行内部挖潜。但是,面对增速放缓的经济,企业仅仅从内部挖掘潜力是不够的,还需要转变经营思路,甚至是企业战略上的调整。对于新能源企业,尤其如此。
过去几年,包括太阳能、风能在内的新能源企业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产能快速扩张。供过于求的形势在上半年全球经济面临低迷时尤为显现,包括美国、欧洲在内的诸多国家纷纷加大对本国新能源产业的保护力度,中国光伏、风能企业因此面临越来越大的“双反”压力。
在“内忧外患”中,危险与机遇并存,中国能源企业到了变粗放型竞争为精细化竞争的时刻。中国企业应当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大产品附加值,走一条与以往不同的竞争道路,而这单单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完成,深陷经营困境的新能源企业无力进行自发性调整。
恰如经济学家成思危所说,风险投资应当从帮助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后期转向前期,不是投资那些即将上市的公司,而是扶持企业进行新技术研发。也正如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所说,中国已经迎来资源价格改革的好时机,应当抓住机遇理顺能源价格,放开价格管制、引导能源消费。
中国已经到了能源产业改革的时候,价格改革只是其中之一。行业发展方式、社会消费方式都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刻。能源产业应当抓住契机,转型升级,这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三者合力,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