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丰田“2050战略”的潜台词是什么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15-11-0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10月15日,丰田发布了“丰田环境挑战2050”战略,向全世界宣布了三大环保目标:一是在产品方面,到2050年,较2010年,丰田全球新车平均行驶过程中CO2排放量削减90%; 二是在制造方面,2050年全球新建工厂CO2排放为零;三是在全价值链方面,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包括材料、零部件、生产在内的整个生命周期的CO2排放为零。

“2050战略”实质上是一种郑重承诺,但很多人看到这个目标都感到惊讶不已,以致于在心里怀疑它是否能够实现。但是想想丰田在新能源汽车技术和市场方面所取得的遥遥领先的成绩以及一向谨慎的丰田性格,人们又不太怀疑它做不到。无论怎样,“2050战略”的目标为全球企业在环保方面树立了一个标杆,或将成为头号对标物,而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精益生产管理方面的模板。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异常高调的宣示和承诺,表达了丰田自豪的心态。它意味着日本汽车产业在汽车技术领域已经整体超越欧美企业,世界汽车技术的潮流领导者和重大技术源头已经换人。因此,这份战略报告的发表在世界汽车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其二,这份战略报告发布的时机很有意味。全世界都知道,因为柴油车尾气排放欺诈问题,这几年努着劲儿与丰田争夺世界汽车老大位置的大众集团,目前正在接受美国、欧盟和多国政府的欺诈调查,正在实施上千万辆规模的全球大召回。丰田新战略选择在这个时机发布,不会没有指向。对于柴油车技术,“2050战略”连一个字也没有提及。欧盟一直以柴油车来应对环保压力,丰田的战略与其泾渭分明,这个时候丰田的“2050战略”不提柴油车,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尽管目前混合动力车在全世界的市场热度还不够高,但丰田依然矢志不渝,而且更以向全球宣布战略目标的形式再一次强调了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技术路线的正确性。它似乎也是一种提醒,提醒那些势单力薄、研发投入相对很小、正处于焦急和迷惘中的同行们到底要抛弃什么、选择什么。

“2050战略”选择的另外一个绝佳发布时机是:10月底,丰田装配本土化制造混合动力系统的混动版雷凌和卡罗拉要在上海宣布上市。这是丰田中国本土化混合动力系统首次装配量产车。因为本土化,丰田混合动力车的售价将大幅下降,以求尽力铲除在华普及混动车的价格大障碍。

其三,报告还暗示,除了燃料电池车,丰田并不看好完全依靠固体电池作为动力源的纯电动车的近中期前景。这个观点与其以往的看法是一致的。

报告说:“混合动力技术包括开发各种新一代汽车所需的电池、电机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是可以向外插充电式混合动力车、电动车、燃料电池车等延展的核心技术。丰田将混合动力技术作为核心技术开展各种新一代汽车的开发。”

丰田依然认为,解决环保问题的基本技术路线是混合动力和氢燃料。多年以来,无论在什么场合,丰田一直固执地这么说。尽管政府不鼓励,如今电动车一片火热,它还是这么说,以致于很多人认为丰田太固执、太自以为是了。然而,从现实来看,丰田混动车到今年7月底累计销量突破800万辆,“终极之车”燃料电池车也已开始批量生产和投放市场。这两项成绩,目前全球同行无人能与之比肩。

当然,丰田并没有忽视固体动力电池的研发。报告说:“为提升插电式混动车的纯电模式性能和增加纯电动车的续驶里程,开发具有能量密度大、易于高电压化且耐高温性优异等特点的全固体电池等新一代电池。”

其四,这份报告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说,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全绿价值链。除了汽车本身排放要努力做到零排放,制造过程和报废回收过程也要做到零排放、零污染。

其五,在“2050战略”报告中,丰田明确宣布,要通过燃料电池车实现“氢社会”。这是一个潜藏着大革命的词汇。丰田这样说,再结合此前业界披露的一些信息,表明日本的氢燃料新能源产业体系已接近普及阶段,氢气的制造、运输、存储和加注等全价值链的技术已经成熟,就等着某一款成熟的氢燃料电池车和日趋加严的环保法规来引爆。“氢社会”由燃料电池车来引爆,不仅将给世界汽车产业带来巨大变革,而且会颠覆现有的石油化工产业和能源产业各方面的格局。

然而,在这场即将到来的连锁革命的背后,惟一没有改变的是车主的驾驶习惯和用车的便利性。丰田始终认为,这是“新一代汽车(中国叫做新能源汽车)”进行革命的基点和出发点,也是因为坚守这个基点,丰田才走向成功,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分享到:

关键字:丰田 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