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进行非法生产、偷排废水,不仅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也直接威胁着吉林省梅河口市62万群众的饮水安全。
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的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2.2%,有大小河流103条。这里不仅是辽河主要干流之一的浑河发源地,也是辽宁省沈阳市和抚顺市以及吉林省梅河口市的重要水源地。
森林覆盖率高,带来的清新空气和潺潺流水让清原县东北部的南山城镇多了一份宁静和惬意。然而随着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的进驻,这里的宁静就被打破了。
这家由南山城镇政府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不仅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被当地居民称为“造孽”企业,其非法排污更直接威胁着吉林省梅河口市62万群众的饮水安全。
政府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何以给吉林、辽宁两地百姓带来重重污染阴霾?这家被当地百姓称为“造孽”的企业将可能给下游饮用水源地带来哪些环境风险?对于潜在的环境风险,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是否有能力应对?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深入吉林、辽宁两省进行了深入调查。
究竟是谁在掩盖企业非法生产真相?
企业声称仅在今年4月试生产过,当地环保部门称生产工艺属国家鼓励的工艺,没有废水外排。然而当地群众在2011年7月就发现有偷排污水现象,下游梅河口市也监测到了污染。
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9月,厂区位于清原县南山城镇南山城村,生产规划为年产超细粉体910吨,其中铜粉850吨、镍粉30吨、钴粉30吨,主体建设包括电解铜生产线、电解镍生产线、钴粉生产线,总投资近3000万元。
一位当地居民向记者介绍说,自2011年七八月以来,企业经常在夜间偷排污水,并伴有刺鼻的气味,位于镇子旁边的一条小河内也经常出现死鱼的现象。
在当地百姓看来,导致污染的罪魁祸首就是近在咫尺的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因此,当地群众干脆把这个企业称为“造孽”的企业。
而让他们更加难受的是,这家企业排放的大量酸性浓烟经常让人们喘不过气来。
此外,许多在厂子里干活的工人也都会有一个相同的反应,即手臂经常出现一些过敏症状,会起一些红疙瘩。
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许多工人只能选择忍受。一个工人无奈地告诉记者:“在这里上班的人,有哪个人没有一些过敏的症状?”
这家企业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生产的?在采访中,许多居民都给出了大致相同的时间,即2011年7月~8月。据当地居民介绍说,从那时起,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工业污水就开始直排河流,当地百姓深受其害,怨声载道。
一位村民带领记者来到企业位于公路对面的一个排污口处,记者发现排污口处堆砌的青石上,已经被腐蚀得白迹斑斑。
“去年夏天,企业大墙内的污水蓄水池直通河流,过完年就基本上处于半停产状态,现在这段时间没有生产。”这位村民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企业将处于墙体下方的排污口用水泥封堵上了。
按照当地居民的说法,自2011年7月、8月开始,这家企业就已经进行生产,且有废水排出。
如果情况属实,根据记者掌握的情况,这就意味着企业在未申请环评验收、未取得试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进行了非法生产。
在一份由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提供的汇报材料中,记者看到对于非法生产一事有如下的描述:
“我公司主要生产设备安装、建设于今年(即2012年)4月完成,于4月15日进行了单体试车和联动带负荷试车,对制液、萃取工序及硫酸镍、硫酸钴、电解铜等工艺进行了投料试车。在试车过程中发现厂区2号污水池有渗漏……我公司于4月20日开始停产,截至24日全部停了下来。”
“7月2日,我公司开始做试生产前的设备单体调试、职工培训、整理卫生等工作,并于7月5日对锅炉进行了清洗。……期间我公司仅仅做试生产前的准备,并未投料生产。”
然而,在多次接到辽宁省清原县和吉林省梅河口市居民投诉后,吉林省梅河口市环保部门进行了实地调查。
7月5日,由梅河口市海龙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站、梅河口市环境监测站、梅河口市环境监察大队组成的调查组,在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排污口取得水样进行监测。
监测数据显示,锌超标40.2倍、铬法COD超标2.9倍、石油类超标6.2倍、镉超标0.3倍。
如果企业从未进行生产,为何在其排污口提取的废水中能监测出大量的铅、铬、镉等重金属离子呢?
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是否在违法生产?
记者先后来到吉林、辽宁两省多个地方进行采访,对于这个问题,不同部门、不同的人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地处辽宁省清原县境内,按照规定,其环境监管应该由清原县环保局负责。而清原县环保局一位副局长却告诉记者,这家企业一直没有进行生产,目前环评报告已经通过了抚顺市环保局的审批,设备正在安装调试,企业还未向抚顺市环保局申请试生产。
这位副局长还表示,这家企业的生产工艺属于国家鼓励的项目,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全部不外排。问其是否了解当地群众反映的企业偷排和污染问题,这位负责人表示,从来没有接过相关的投诉,也不清楚。
清原县环保局一位负责环评审批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这家企业仅在7月进行过几天调试,其他时间没有生产过。
这位工作人员还表示,自己曾于前段时间跟随抚顺市环保局一行前往企业,但是由于雨污分流设备尚未建好,所以企业向抚顺市环保局申请的试生产报告也至今未批,目前处于进一步整改阶段。
通过清原县环保局联系,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仲照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目前企业生产线已经建成,但是没有生产过。”仲照兴说,企业仅在今年4月进行过调试,时间不到半个月,但是没有外排过废水。
对于老百姓反映的河流中出现的死鱼现象,仲照兴表示,河流中出现的死鱼现象跟附近种稻谷的农民喷洒农药有一定的关系。
与此相反,吉林省梅河口市环保局在今年4月对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排水口及上、下段的河水进行了监测,监测数据显示,金属离子铜超标5.3倍,金属离子锌超标21.5倍。
同样,记者在采访中拿到的一份内部资料显示,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自建厂以来,因为违反“三同时”政策非法生产,存在夜间偷排的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对其下达了处罚通知,责令企业停止生产。
这样一个违反“三同时”进行非法生产的企业,当地相关部门为何不知道?这家企业是否生产、什么时间生产、是否有废水外排,各方说法不一,更是耐人寻味。
环评未批,项目上马,监管失职该谁负责?
2011年5月31日,企业环评报告才通过审批,然而在拿到审批之前,企业却以非正规渠道拿到一张抚顺市环境保护局“抚环审〔2011〕67号文件”,来进行项目立项和银行贷款。
随着记者采访的深入,这个采用湿法冶金工艺的企业在过去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违反“三同时”非法生产,同时可能涉嫌利用假审批文件进行项目立项的行为也逐渐浮出水面。
在采访中,这家企业的一位内部员工向记者透露了这样一个内幕:
2010年9月,企业委托抚顺市环评设计院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没有正式拿到抚顺市环保局的环评批复之前,企业于2010年买下场地。为了到清原县发改委进行项目立项,以及到银行申请贷款,曾经以非正规渠道拿到一张抚顺市环境保护局“抚环审〔2011〕67号文件”以备使用。
“企业落户南山城镇,是经过清原县常委会领导同意的,并允许企业一边调试、一边做环评。”这位员工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当地村民曾到南山城镇水利管理站进行投诉,水管站工作人员也曾到企业质疑相关环保问题,但后来经过检测排水达标。
2011年5月31日,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的环评报告通过了抚顺市环保局的审批。对于这位内部员工反映的关于企业通过非正常渠道取得环评批文的情况我们没有深入查证,但是最后抚顺市环保局的正式环评批文却为“抚环审〔2011〕72号”文件。
在采访中,一位村民向记者介绍说,这家企业主要生产镍粉,是生产电子产品锂电池的主要原料,曾有5位工人在车间蒸发提取镍粉的时候因强酸气体而中毒。
一家企业大张旗鼓进行非法试生产,缘何当地政府及其相关主管部门就无人知晓?沉默背后是GDP至上冲动在作祟或是另有隐情?
按照采访程序,记者来到清原县委宣传部了解相关情况,然而宣传部工作人员对记者却是百般推诿。
清原县委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对于南山镇政府招商引资的这家企业的情况他们不了解,让记者到县环保局了解情况。
当记者提出,对于这样一个存在未批先建、违法排污的企业,当地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却疏于监管是否失职时,这位工作人员一再表示,他们不了解,坚持让记者到清原县环保局了解情况。
记者表示,清原县环保局提出,在没有得到清原县宣传部门的同意下,不能自行接受采访,县委宣传部理应为记者协调相关采访事宜。这位工作人员却向记者推诿,要求记者去环保局试试,“看他们是否接受采访”。
在记者的一再坚持下,这位工作人员竟然谎称自己已经跟清原县环保局相关人员联系过了,记者过去即可采访。
然而当记者索要联系方式时,他又再三推诿。
在此其间,这位工作人员三番五次出入办公室到走廊打电话。最后,在记者的坚持和执意要求下,县委宣传部另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已经与宣传部领导沟通,并且已经与清原县环保局联系好了,可以前往环保局采访。
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违法排污,不仅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更直接威胁着吉林省梅河口市62万群众的饮水安全。
记者了解到,位于辽宁省清原县南山城镇境内的杨树河是吉林省梅河口市海龙水库积水的主要来源。
有资料显示,海龙水库总库容量3.16亿立方米,年平均蓄水量1亿立方米左右,每年向梅河口市城市供水2000万吨,直接、间接服务人口达62万人。而海龙水库近2/3的蓄水都来源于这条河。
因此,当近期关于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非法排污可能对海龙水库水质造成污染的消息传出来后,梅河口市的许多群众都非常担心海龙水库遭到污染。
记者获悉,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之前在违反“三同时”政策进行违法生产的废水便排入了杨树河内,而杨树河与海龙水库之间的长度约为10公里远。
毫无疑问,一旦大量含有重金属的废水通过杨树河进入海龙水库,将对海龙水库的水质构成严重威胁。
在接到群众举报后,今年4月,吉林省梅河口市环境监测站对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排水口及上、下河水进行了监测。
数据显示,金属离子铜和金属离子锌都严重超标。
相关人员表示,这两种金属离子对生物虽然没有急性毒害,但在生物体内积累过多,同样会产生中毒反应。对人体而言,若长期摄入高浓度的铜和锌,会引发多种疾病。
7月5日,吉林省梅河口市环境监测站对在企业排污口取得的水样进行了监测。数据显示多种指标也严重超标。
记者了解到,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有电解铜、电解镍和电解钴3条生产线,采用的是强酸侵出、萃取和电积工艺。
据公司总经理仲照兴介绍,企业年产50吨的电解镍生产线和年产50吨的电解钴生产线,采用的是国家鼓励的技术。而对于年产850吨的电解铜工艺,记者却没有找到相关的鼓励政策。
针对湿法治金工艺的环境风险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
一位专家表示,根据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半工业试验证明,在湿法炼铜的工艺中,溶液损失占8%,跑、冒、滴、漏占27.6%,它们将进入环境,成为人体内分泌干扰物主要污染源之一。
另外,在湿法冶金工艺中,还有一个人们至今仍未关注的二次污染问题。在浸出条件下,一些有害的重金属离子铅、镉、锡、汞、铊、锰等也将被浸出,如处理不当,它们将进入环境。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当地政府及环保部门、企业都信誓旦旦地表示,企业生产废水不外排,全部循环利用。但是,因为这家企业地处水源地的上游,环境位置极其敏感,既使能实现废水不外排,也不能完全排除突发环境污染事情的发生。
更何况,与承诺相反,企业在违反“三同时”政策的前提下,就违法偷排污水;在调试期间,就发生了蓄水池泄漏的污染事件。 毫无疑问,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将对海龙水库造成直接的污染。
而对于梅河口市62万百姓的来说,这个唯一的饮用水源地一旦遭受污染,将面临着无水可饮的处境。
如何应对可能带来的饮用安全危机?毫无疑问,目前必须增加海龙水库的水质监测点位、增加水质监测频次,动态观察水质化验数据变化。一旦发现水库水体受到污染,应该立即起动水源地污染应急预案,从而保证全市人民群众安全用水。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梅河口市环境监测站监测能力有限,根本无法满足高频次、多指标、多点位的监测要求。目前仅仅是一个月对于水质进行一次常规性的监测。
一家政府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却给吉林、辽宁两地百姓带来重重污染阴霾。而对于吉林省梅河口市62万群众来说,饮水安全问题将会成为萦绕在他们心中的最大忧虑。
谁在硬撑保护伞?
企业明目张胆地违法,政府欲盖弥彰地包庇,群众承受环境污染之害——类似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这样的案例多年来不断上演,屡禁不止。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GDP发展的冲动仍在有力地驱使着地方政府逐小利而贻大害,为不良企业硬撑保护伞,真可谓轻重不分,利害颠倒。
清原县的案例中,企业主体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在环保方面的违法表现可以说是十分清楚。违反“三同时”、擅自非法试生产、非法排污并发生蓄水池泄漏事件、生产环境存在安全隐患并发生安全事故、涉嫌造假审批文件进行项目立项、选址在环境敏感区域——这些行为中只要有一项属实,企业就要接受严厉处罚甚至难以继续存在。
另外,根据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采用的电解镍、电解钴工艺为国家鼓励的技术,但年产能均为50吨,而并非国家鼓励技术的电解铜生产线,年产能却有850吨。根据现行市场价格估算,电解铜的年产值是电解镍和电解钴两项产值总和的2.4倍。
因此,这一企业本质上实在打政策擦边球,“挂羊头,卖狗肉”。
而清原县相关部门对企业的“保护”,亦是毫不掩饰。
对于这样一家在没有拿到地方环保部门试生产报告批复的情况下就已有劣迹的企业,在当地政府及环保等相关部门的口中,被描述为“生产废水不外排,全部循环利用”;对于各种污染问题,是“不清楚”、“不知情”;对于企业可能对饮用水源地产生的环境风险,是视而不见,毫无作为;面对记者的调查采访工作,是县委宣传部门与环保部门的互相推诿扯皮,百般阻挠。
各级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对地方环境保护负有直接的监管职责,这也是保护群众生活环境与健康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而这一防线在类似于清原县的一些地方却屡屡失守,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在此扭曲变形为一把巨大的黑色保护伞,祸害群众,遗害无穷。
在我国,环境保护已成为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重大战略和民生问题。对于各级政府部门来说,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如果只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将会尝到恶果。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才是人间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