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救赎内外交困的新能源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发布时间:2012-09-2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中国新能源产业,早因巨大的产能过剩而焦头烂额,如今更是内外交困。
 
  5月17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公布了对中国光伏“双反”调查的初裁结果,诸多企业面临31.14%~249.96%不等的临时反倾销税,税率惊人。
 
  前不久,美国风电塔联盟也向美商务部及美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对来自中国的应用级风电塔产品发起“双反”调查。
 
  产能严重过剩、出口道路被堵、国内市场狭小……中国新能源产业,如何才能杀出十面埋伏?
 
  救市,已迫在眉睫。改变中国目前的供电模式,依靠智能电网,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或是一条可取之道。
 
  苦酒自酿
 
  5月17日,即美国商务部公布对中国光伏“双反”初裁结果的同一天,“SNEC第六届(2012)国际太阳能产业及光伏工程(上海)展览会暨论坛”在上海浦东拉开帷幕。
 
  虽然展会人气火爆,但诸多参展商却难掩愁容。“压力山大!”南方一家从事光伏组件业务的企业负责人王总在电话那头顿了良久,又补上一句“快撑不住了”,声音低沉、满是疲惫。
 
  王总的企业由于资金难题,已在两周前停工。“这半年一直在外要债”,“外面欠了我五六千万,怎么要都要不到”。
 
  王总的遭遇,是当前国内整个光伏产业困境的一个缩影,“现在有订单也不敢随便接,怕接了最后结不到款;参展是想把存货清理完,然后转行”。
 
  公开资料显示,国内生产太阳能组件的光伏企业,已陷入全面亏损。
 
  2012年5月16日,江西赛维(LDK.NYSE)发布了2011年报和2012一季报,财报显示:2011年公司净亏损54.9亿元;2012年一季度又亏损3.53亿元。
 
  这家曾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硅片生产商,现已裁员9000余人、超过1/3员工;公司高达87.7%的负债率,亦让即将破产的市场传闻不绝于耳。
 
  其它巨头,也是愁云一片:无锡尚德(STP.NYSE)去年四季度负债总额为36亿美元,负债率79%;天合光能(TSL.NYSE)负债总额17.3亿美元,负债率60%;英利新能源(YGE.NYSE)负债总额为32.4亿美元,负债率74.3%……
 
  此次美方“双反”,无锡尚德将被征收31.22%的惩罚性关税,天合光能为31.14%,英利新能源等其它应诉企业31.18%;而未应诉企业征收“反倾销”税率,高达249.96%。
 
  “一公斤多晶硅生产成本80多美元,现价则跌到20美元左右,80%以上企业都已停产”,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预测,“在半年到一年内,可能会有大量光伏企业破产”。
 
  光伏产业的另一个“难兄难弟”——风电设备,也在烈火煎熬中。
 
  根据20家中国上市风电企业的财务数据统计,2011年中国主要风电上市公司收入同比增长11.3%,但净利润却同比下降了19.4%。
 
  业界“龙头”华锐风电的2012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其利润只有5675.8万,同比下降87.06%;金风科技(002202.SZ)的净利润同比下降97%,回落至610万元。
 
  目前,国内风机产业近一半的产能闲置,整个行业面临价格不断走低、货款拖欠严重、质量隐患频发、政策持续收紧的不利环境。
 
  但整体而言,风机产业的状况要远好于光伏产业。原因很简单,中国风机用量巨大,不像光伏“两头在外”。
 
    昙花一现
 
  2000年,留洋澳洲的施正荣博士回到无锡创业时,没几人听说过光伏产业;短短数年后,施已成为中国新首富;而多晶硅亦创下每公斤500多美元的天价。此等造富神话,吸引各路资本竞相杀入,2007年左右,过剩已显端倪。
 
  到2011年,中国国内已经量产和在建的光伏产能,达到了不可思议的50GW!目前全球光伏总安装量,也仅为27GW.
 
  自酿的过剩苦酒,正待品尝。在江西赛维,来自各地的供应商一波波上门追债,“拿不到货款,供应商就堵门,工厂已处于半停产状态”。
 
  救市
 
  针对新能源行业困境,国内能源业界人士纷纷开出“救市”药方。
 
  2012年5月2日,江西赛维宣布与当地政府部门达成协议,政府将以银行贷款的形式,为赛维提供20亿元资金。
 
  这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但这种政府纾困的方式方法,却在业界引来一片争论。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企业界的自律,而不是期望有更多的政策来救市;只有光伏企业家们自己救自己。”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李俊峰指出。
 
  行业人士指出,国内新能源行业要想走出“寒冬”,惟有寄希望于国内市场的快速、大规模启动;而想快速、大规模启动国内市场,惟有寄希望于“分布式能源”的迅速崛起。
 
  所谓分布式能源,并非稀罕物。太阳能热水器,小型柴油发电机,家庭天然气供暖炉……比比皆是;但若要分布式能源兼具清洁环保、无碳排放和永续利用,惟有太阳能、风能和发电的完美结合,才能做到。
 
  屋顶铺满光伏电池板,院后立着小型风机,除了发电自用外,富余电量还可上网销售,不足部分则从电网购电补充;而购来的电,可能就来自邻居家的光伏电池板和风机……这并非什么童话,而是欧美小镇十分常见的情景。
 
  2012年3月,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李河君表示,“中国光伏建筑一体化市场潜力巨大,大规模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建议国家“强制推动新能源建筑一体化,纳入建筑节能标准,特别是对新开工建筑”。
 
  基于以上利好判断,李河君掌控的、中国最大的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商“汉能控股”,已在四川、广东、海南、浙江、山东、江苏等地布局,开工建设研发制造基地,2012年预计各基地总产能将达3GW。薄膜类光伏电池,被认为是最适宜的光伏建筑一体化制造材料。
 
  “中国有着世界最大的光伏电池产能,最全的光伏产业制造链,最多的工民建屋顶,最广阔充足的阳光资源,还有最高的能源消耗需求”,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一官员称,“只要能开放分布式能源的配电侧并网,便可产业得救,民众得福,国家得利,何需去看欧美的脸色?”
 
  “国内屋顶光伏市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该官员分析,目前光伏电池组件价格快速下降,“开启国内屋顶光伏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
 
    历史上,中国官方一直倾向于集中开发可再生能源。部分能源官员认为,中国西部的荒漠,地广人稀,风力阳光充足,可大规模发展大型风电场和光伏电站,然后通过高压电网,远程输送到东部负荷集中区。
 
  国家电网亦提出“一特四大”的中国“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战略;一“特”即为特高压电网;其中一“大”,就是“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
 
  而欧美国家,则倾向于发展分布式能源和微型电网,主张光伏和风电直接接入配电网,“分散上网,就地消纳”。
 
  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司长王骏撰文称,中国“为了远距离输送中西部的风电光电,需要为层层升高电压而配套新建从10千伏至750千伏之间各个电压等级的全套输变电设施,才能将昂贵的光电,输送到上千公里甚至数千公里以外去使用”。
 
  专家指出,在最高电压等级的输电网上注入波动巨大的风电光电能量流,会对整个大电网系统,特别是受端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电能质量,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事实上,在光伏标杆电价等政策激励下,中国西部大型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的建设进展很快;但由于输电网建设滞后,以及风电光电的波动性,中国西部的大型可再生能源电站窝电严重,产业无以为续。
 
  五大电力集团一高管表示,虽然《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明确提出了“全额保障性收购”,“但若电网不收购,让你弃风,一点辙都没有”。业内公认,所谓“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是一纸空文。
 
  “是大量建设西部大型光伏电站和特高压电网?还是在全国各地大量建设光伏一体化建筑,在既有建筑物屋顶上敷设光伏板?或在低压用电变压器附近建设太阳能发电装置,所发电量由各地的工商企业、机关学校和居民用户直接使用?”电监会一位司级干部称,“这两种路线,各有利弊”。
 
  王骏认为,从技术经济综合比较来看,“可再生能源还是宜采用分散式、分布式开发方式,就地、就近利用”。
 
  对于就地消纳的小型屋顶光伏项目,有业内人士算了这样一笔账:以目前光伏电池效率和价格看,按发电量和成本粗略估算,国内屋顶安装光伏系统,不并网情况下,收回投资约要32年;并网不上传,仅自发自用,收回投资约10年;若能申请到政府补贴(如金太阳政策补贴50%),年投资回报率(IRR)可达15%;如容许并网上传多发电量,投资回收期更短。
 
  当IRR达到15%时,已对民间投资有了很大吸引力。在欧美,屋顶光伏电站实际已成为一个稳定的投资产品。
 
    掣肘
 
  “如果一台一台建设风机,发展速度肯定太慢;如果分散的风机可以同时建设,千家万户都来建,可谓‘聚沙成塔,积少成多’”,王骏这样描述了分布式开发可再生能源,高效替代化石能源的未来图景。
 
  国家能源局其他相关官员,也多次向记者提及分布式能源发展设想:“在‘十二五’期间,必须改‘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模式为‘集中+分散’的方式,发展低风速风场,鼓励分散接入配电网”。
 
  近日,国家能源局下发了“十二五”第二批风电项目核准计划。该文件同意安排分散式接入风电项目83. 7万千瓦,要求这些项目,必须严格接入11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系统,在配电网内消纳。
 
  这18个分散式风电接入项目,被认为是首批真正意义上获得国家批复的分散式接入风电项目,其导向性和示范意义,一目了然。
 
  但是,分散式能源的开发,却首先面临着《电力法》的掣肘。
 
  根据《电力法》,“供电营业机构持《供电营业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领取营业执照,方可营业”;而分布式能源业主,若将多余电力出售给其他用户,显然是违法行为。
 
  国网能源研究院在有关报告中指出,“由于我国尚未开展电力零售侧竞争,独立的输配电价尚未形成,目前的政策条件还不具备分布式能源的余电向其他用户出售的条件;建议在现阶段,分布式能源的余电只向电网企业进行出售,上网电价按照政府批准的分布式能源上网电价来执行”。
 
  举例说明,屋顶光伏项目本可用380伏电压直接供电给邻居;但因“供电专营”规定,会被要求原地升压至10千伏以上并入大电网计算上网电价,然后再降回380伏按销售价格结算,无端增加了大量输变电投资。
 
  王骏讽刺称,“这就如同一个人去邻居家串门儿,却必须先开车上大街,缴纳过路费后再绕回来”。
 
  而以“卖电为生”的电网企业,更不愿别人动了自己的“奶酪”。大量分布式能源实现自发自用,余量上网,将导致电网企业收入锐减,这是一个现实需要解决的问题。
 
  已经有消息称,国家能源局正在制定“分布式能源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小范围修改《电力法》以及“分布式电源上网管理办法”,以支持分布式能源发展。
 
  “分布式能源的方向肯定是对的”,国家能源局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这项工作一直都在做,但在技术、管理上,肯定要逐步建立一套新体系”。
 
  目前,国家对大中型光伏电站的开发分别制定了“上网标杆电价”和“金太阳”政策;但对于小型居民屋顶光伏系统,支持政策尚为空白。
 
  事实上,记者从多处了解到,国家发改委、电监会、能源局和电网企业之间,根本没有就国家新能源战略达成共识。
 
  “应该考虑适合分布式开发的项目审批方式”,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副主任杨振斌称。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一些政府主管领导,习惯于依赖大企业做事,看不起分布式能源,认为其无法执行国家战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不愿具名的专家称。
分享到:

关键字:救赎 内外交困 新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