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泛亚洲能源网络”畅想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2-10-1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日前,澳大利亚专家提出了建立“泛亚洲能源网络”的倡议,即通过共同运营的电力网络和管道系统,把亚太地区若干国家多余的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资源互联起来,最终使得这些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发生革命性的转变。尽管该计划操作起来会遇到技术、资金、政策等各方面的难题,但它确实为我们解决地区能源供应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11月20日的亚洲(新加坡)清洁能源展会闭幕式上,Desertec(意为“沙漠技术”工程,旨在沙漠地区开发清洁电力——译者注)澳大利亚项目创始人斯塔格特(Stewart Taggart)在主题演讲中阐释了他和同事们新近提出的“泛亚洲能源网络”构想:从现在开始到2050年,在澳大利亚、东南亚和东亚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资源,再用一条长达6000公里到8000公里的高压直流输电电缆和一条长度相当的天然气管道把它们串联起来,最终形成一个跨南北半球的低碳能源传输网络和贸易市场。
 
  构想灵感来自非洲项目
 
  “逐渐老化的电力基础设施、各国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以及潜在的地缘政治冲突危险为我们按照不同方式进行思考提供了机会。泛亚洲能源网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思维。”斯塔格特说。实际上,这个构想的灵感主要来自于Desertec非洲项目。Desertec非洲计划在北非沙漠地区集中进行太阳能发电,然后通过海底电缆传输电力到欧洲,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可以满足欧洲15%的电力需求。
 
  按照泛亚洲能源网络构想,澳大利亚、东南亚和东亚国家组成的“半球”将建立起一个全长6000公里到8000公里的能源传输网。在这个网络中,澳大利亚多余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电力和煤层气向北输送,在经过印度尼西亚的时候并入该国多余的天然气、地热和水电资源,紧接着并入马来西亚的水电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生物质能源、湄公河三角洲的风电资源,最终输送到消费需求大的中国、日本和韩国市场。在北边,内蒙古和新疆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东亚海域的风能、波浪能、潮汐能也可以为网络提供更多的能源。
 
  这样做的好处很多:满足各国能源消费需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能源投资成本,增加跨国产品贸易;实现供应多样化,保障各国能源安全;增加相互依存程度,提高地缘政治安全。
 
  项目有多少可行性
 
  泛亚洲能源网络会是一个庞乱复杂、无法操作的新计划吗?斯塔格特认为不会。他说,该网络将合并各国业已开始实施的和正在考虑之中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因此主体部分是区域现有的和计划中的基础设施项目的综合部署。
 
  具体来说,从2010年到2020年,该地区已有许多可再生能源投资项目。例如,中国计划到2020年使得风电装机容量达1亿千瓦,澳大利亚准备到2020年大幅增加太阳能和地热能电力出口,而东盟国家正在深化跨境天然气和电力互联合作,“跨东盟天然气管道计划”和“东盟电力输送网络计划”目前进展顺利。所有这些努力为泛亚洲能源网络建设打下了基础。
 
  斯塔格特推测,到2030年左右,澳大利亚的可再生能源已有可供出口的部分。届时,从澳大利亚北部帝汶海的达尔文港铺设到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的海底电缆将为这些能源的输出提供方便。同时,从印尼经由南海或者其他东南亚国家通往中国、韩国和日本的输电电缆也可以开工建设。
 
  关键问题在于资金。按照现在的价格水平去算,一条4亿千瓦高压直流输电电缆(足以满足该地区2050年15%的能源需求),加上一条容积超过600亿立方米的水下天然气输送管道(从澳大利亚达尔文港直到日本九州岛),总造价相当惊人:如果主体部分修建于海上,成本是6.3万亿美元;主体部分修建于陆地,成本则为3.4万亿美元。而这还仅仅是庞大的网络中的一小部分。
 
  那这些钱该从哪里来呢?斯塔格特认为,最好的方式是对排放温室气体的能源消费征收碳税,特别是煤炭。这样一方面可以为计划筹集资金,另一方面又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另外,斯塔格特称,目前各国正在为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作出承诺,到时候就可以确定各国的落实情况。那时,超额完成减排目标的国家和没有完成减排目标的国家就可以进行排放权交易,由碳交易产生的资金将用于进一步发展可再生能源。
 
  在质疑声中思考
 
  有反对者已经就该计划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成本,称利用碳税来解决建设资金并不可靠,会遇到各方面的阻力。还有一个问题是,项目跨越澳大利亚、东南亚和东亚国家,各国的国情差别很大,要协调好关系并不容易。甚至有反对者直言不讳地说,这个设想是“空中楼阁”。
 
  那么,泛亚洲能源网络设想对我们最大的启示在哪呢?应该是用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能源供应问题。亚太地区有丰富的清洁能源,但它们的发展面临各种制约因素,如果能够利用一个跨国网络整合资源,这将成为这一地区长远解决能源消费问题的方法。
 
  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应专门生产自己最好的产品,以此作为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媒介,从而在国际分工中实现利益最大化。在能源方面,亚洲地区充满了比较优势。中国在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方面有专业的知识,柬埔寨和老挝水电丰富,越南有着充足的水电和风电,马来西亚可以发展生物质能和风能,菲律宾和印尼都有风能和地热能,而澳大利亚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地热、波浪、潮汐和生物质能源。
 
  另外一个是市场和自由贸易,也就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20世纪50年代的“煤炭共同市场”的合作成就了今天在政治和经济上高度一体化的欧盟。鉴于此,21世纪的澳大利亚和亚洲,如果可以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贸易,势必形成一个巨大的合作与竞争平台,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减少地缘政治冲突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分享到:

关键字:亚洲 能源 网络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