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为了获取海量电力。为了保证能以低成本赢得供电的稳定,电网运营商会在选择“电源”时率先考虑产电量。这里面最为关键的一个指标是荷载率,用外行的话来说,就是电力需求高峰时,能够稳定供电的发电设备数量占全部发电设备总数的百分比。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依据这个评判标准选出了我们认为理想的发电能源:水力、煤炭、核能、天然气和目前使用规模最小的石油。值得注意的是,这几种能源全部满足前述六大指标,将来如果无法达标了,它们势必会被其他能源取代。目前看来,除了石油,其他几种能源在未来近百年的时间内依然可以满足这六个条件,换句话说,这些能源将继续为人类供电。
不过现在看来,我们还需要加上一个标准,一个愈加具备统治力的标准——低碳。个中的原因就无须赘述了,现实是“更少的碳排”正成为各国确定发电方式的首要标尺,大有凌驾于六大标准之上的趋势。
现在我们回头看风电,也正是因为它贴着“绿色能源”的标签,同时具备巨大产能潜力,才被各方看好。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从这七个标准逐一说起。
首先,它能够大量供电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巨大产能潜力的背后也有致命的制约因素。风电的效率是个大问题,在风电涡轮吸收的风能中,只有30%能够被成功转化为电能。与此同时,风电设施的占地面积过于庞大,生产等量电力,风电厂的占地面积是核电厂的1000倍以上。
接下来,风电能够提供可靠而又可预测的电力吗?答案是否定的。众所周知,风能是无法以人为手段控制的,虽然风能业界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但这样的场景一定会时常发生:当我们在炎热的夏日午后急盼风电驱动空调时,天空中却没有一丝微风。
那么风电能够依据需求调整电力供应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既然风电本身已经不可预测,如何做到按需调整?
同样,风电因其不稳定性而无法满足进入电网的基本要求。它不可能全天候供电,更不可能跟踪用电负荷的大小,在用电高峰高负荷运作也就无从谈起。
下面我们看看风电厂的选址问题,答案同样非常消极。除了占地面积大,风电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风力最大的地区往往距离用电力使用区域非常遥远,要想将在这些地区产生的电力输送到目的地,需要建设大量电缆和输电塔,这些配套设施都将带来极其高昂的成本。
现在终于到了关键的一环,风电价格有优势吗?答案又一次是否定的。风电所得到的补贴远高于其他传统能源。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2008年发布的一份报告,美国风电仅联邦补贴就已高达每兆瓦时23美元。与之相对应的是,煤炭补贴仅为每兆瓦时25美分,水电67美分,核电也不过是1.59美元。
最后,我们来看看风电究竟有多“绿”。风电本身的确清洁,但从效果看,恐怕会让不少人感到失望。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能够证明风电对减排有明显促进作用的独立科研报告。事实是只有美国国家科学院曾做过针对风电的独立研究,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在这份发布于2007年的科研报告中,美国科学院得出的结论是,按照最乐观的预期,美国到2020年依靠风电带来的实质性减排只有1.8%。而在这份报告出炉前,能源信息署公布的数字比这个还要低,只有1.3%。
答案已经揭晓了,七项标准,五项不合格,仅两项达标,这就是部分人眼中的优质能源应有的表现?
风电在美国得到热捧,究其原因,可用一个字概括:钱。为了风电行业背后巨大市场利益,各方说客齐登场,急于在绿色政绩上有所突破的政客们则顺势对风电一路放行。
(来源:摘自网络媒体《绿色科技》,标题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