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整体上市转向多公司、多板块上市
在国资委鼓励实施整体上市、做强做大央企的背景下,五大发电集团成立后都纷纷确定各自的核心上市公司,推进整体改制上市工作。华能国际、大唐发电、华电国际、国电电力、中国电力分别成为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集团的核心上市公司。
但是进入2008年以来,发电行业真正进入微利时代,不确定因素多,发展前景不明朗。在上述背景下,多数发电集团不得不放弃既定的整体上市规划,鼓励多公司、多板块上市。截止2009年底,五大发电集团控股上市公司的数量已由组建时的12家猛增到22家,新增10家,其中:股权收购6家,IPO4家;华能2家(鲁能泰山、内蒙华电),华电2家(黔源电力、金山股份),国电3家(平庄能源、英力特、龙源电力),中电投3家(中国电力、露天煤业、吉电股份)。
2010年大唐集团将开辟新的融资窗口,抓紧新能源公司的资产整合和上市准备工作,促进海外公司尽快具备上市条件。华电集团将推进新能源、华电工程、华电煤业上市步伐。国电集团也提出要“多点推进”,在常规发电、新能源、煤炭、化工、高科技和金融等各板块大力培育上市资源,力争在三年内每一个板块都有一个上市融资平台。
高负债率凸现股权融资急迫性
2008年底,五大发电集团资产负债率平均达到84.9 %;2009年底达到85.94%,已超过国资委限制的高限(85%),成为国资委重点监控对象。各银行已经对各发电集团名下有贷款的电厂,或降低电厂信用评级,或减少放贷额度甚至是停贷,致使电厂现金流短缺,无钱买煤、缺煤停机现象时有发生。
鉴于上述情况,五大发电集团创新融资方式,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本金。2009年,国电集团完成直接融资384亿元,其中股权融资220亿元。龙源集团H股发行上市,募集资金177亿元,降低集团资产负债率3个百分点。英力特公开配股募集资金4.75亿元。华电集团顺利完成华电国际非公开发行7.5亿股,募集资金净额34.5亿元,拉低集团资产负债率近1个百分点;完成华电能源定向增发,实现处置参股资产收入10亿元。
2010年,大唐集团需完成大唐发电的A股增发和岩滩资产注入桂冠电力工作,推进大唐发电、桂冠电力的再次增发工作;华银电力也在研究融资方案。国电集团今年要实现烟台龙源创业板上市,完成国电电力定向增发及权证的到期行权,启动英力特、平庄能源的增发工作。中电投集团也将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出让项目股权等方式吸收其他股东资本。
收购、兼并和重组打造综合能源集团
各发电集团近年来提出“电为核心、煤为基础、电煤路港运一体化”的发展战略,通过收购、兼并和重组等资本运作手段,逐步向综合性能源集团迈进。
华能集团通过并购成为粤电集团、深圳能源集团的第二大股东,2005年收购了澳大利亚蒙托煤矿25.5%的权益,2008年出资30亿美元全资收购了新加坡大士能源有限公司,2008—2009年先后成功收购鲁能在山东的发电资产,滇东煤电一体化及港口、船队等资产。华电集团2009年先后完成了辽宁金山、山西晋能、山西和信、广东坪石以及四川、福建小水电等的收购工作。
中电投集团、国电集团、华能集团分别控股收购了霍林河煤电集团、内蒙古平煤集团、内蒙古扎赉诺尔煤业公司。目前,中电投集团煤炭、铝业板块规模不断扩大。
华能集团到2009年底业务已涵盖发电、煤矿、核能、航运、港口、金融等产业,资产分布在全国27个省(区、市),以及澳大利亚、新加波、缅甸等3个境外国家。
金融板块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截至2009年底,五大发电集团控股金融机构18家,参股金融机构20家,合计38家,涵盖财务公司、商业银行、证券、基金、期货、财险、寿险、信托、保险中介、产业基金等各类金融业务。其中,控股金融资产达到1182亿元,实现利润34亿元,占五大集团全部利润的17%。
华能集团自2002年底收购长城证券50.68%股权(含长城基金)进入证券行业,共计参控股金融机构14家,涉及财务公司、证券、保险业、期货、信托、基金等金融领域, 2009年实现利润占全集团利润总额的28.64%。
其他四家电企先后通过收购重组方式设立了财务公司,加快对金融产业其他门类的投资。国电集团截至2009年末控股参股8家金融机构,华电集团目前拥有控参股金融机构6家。中电投集团虽然只有“一控两参”3家控参股金融机构,但2009年实现利润占集团利润总额的23.32%。
(作者系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政策与法律事务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