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中外电力工业发展比较(二)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2012-10-2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安全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经济发展构成了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总体来说,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发展仍然是首要任务,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资源禀赋使电力发展受到多重因素制约:既有现实的煤电矛盾、电价机制问题,也有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能源安全压力、节能减排压力等,这些矛盾和压力都需要在发展进程中加以解决。
  从能源安全的角度看,电力发展的首要目标就是保证安全可靠供电,努力向用户提供安全、可靠、不间断的电能服务。其中首先是保证合理的装机规模以提供充足的电能,而装机规模要适应我国的能源结构及其电力结构。
 
  人均装机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我国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电装机增长最快的国家,尤其是进入21世纪增长更快。2000—2009年,我国装机容量从31932万千瓦增加到87407万千瓦,年均增长高达11.4%。我国现有发电装机的63.5%都是在2000年以后投产的,2006年、2007年每年投产1亿千瓦更是世界电力发展史上的奇迹,年投产的装机容量相当于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英国中任意一国的总装机容量。
 
  美国在电力发展最快的20世纪70年代年增加装机仅5000万千瓦左右,大约在2001年时净增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目前,美国装机接近11亿千瓦。我国装机容量与美国装机容量的差距迅速缩小,预计2010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将超过9.5亿千瓦,按此速度,我国装机将在未来两年内超过美国并达到世界首位。
 
  2009年我国人均装机容量0.655千瓦,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人均2千瓦及以上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相当于美国1951年、日本1969年、韩国1993年、英国1957年的水平。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电量几乎全部由国内供应,从电力安全角度和能源自身特性考虑,电量增长趋势很难也不能改变,因此装机容量和人均装机容量较快增长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预计在2020年前,装机容量快速增长的趋势将持续,考虑到非化石能源发电快速增长的特点,到2020年人均装机可能会超过1.2千瓦。我们必须坚持电力工业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否则就有可能重蹈装机不足、电力短缺的覆辙。
 
  电力结构调整前提是能源安全
 
  各国电源结构千差万别,并没有普遍认同的最合理的装机结构。如美国是资源大国,煤炭、石油、天然气产量都很高,因此形成了以气电、煤电为主的火电装机结构,2007年火电装机比重为78.66%,发电量比重为70.6%,煤电发电量长期以来占50%左右。澳大利亚煤电比重也较高,火电发电量占90%左右,煤电发电量占76%左右。而日本主要靠进口能源,所以在电源结构上选择了煤电比例最高的均衡发展道路。法国的煤、油、气等资源都比较匮乏,在充分开发水能资源的情况下,选择了发展核电,其核能占一次能源总产量比重高达84.1%。如果从可再生能源发电来看,我国水电及并网风电占发电量比重为16.4%,而美国水电、风电及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总和不到10%。
 
  我国能源资源特点是富煤、缺油、少气,储采比分别是41年、11年、32年,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煤炭是我国开采技术最成熟、储采比最高的一次能源,煤炭产量占一次能源总产量的72.3%,石油和天然气产量较低,从而形成了以煤为主的电力装机结构。我国火电(95%以上是煤电)装机比重90年代初为75%,2005年前后甚至达到过78%,近两年新能源发展加快后比重略有下降,但是火电发电量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82%左右,2006年达到历史最高值83.3%。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一直在致力于优化调整电源结构和煤电结构,降低煤电比例,提高高效机组比重,虽然使煤电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单从煤电比重上来说,成效不明显。
 
  电力装机结构的调整必须根据资源禀赋特征,以能源供给安全和电力安全为前提。我国已煤电为主的电力结构是客观规律使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一结构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作者为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
分享到:

关键字:中外 电力工业 发展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