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科学发展水电迎接水电春天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2012-10-30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刚刚过去的7月份对于中国水电业界来说,是个欢欣鼓舞的时刻。以金安桥项目获批为标志,在经历了几年的停滞后,水电业开始迎来了大发展的好时机。开发商们热情高涨,纷纷抢滩布点,新一轮开发热潮掀起在即。
 
  众所周知,中国是水能大国,资源量居世界首位。水电开发的历史也很悠久,从1910年算起,已经有百年历史。对于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的中国来说,发展水电,是扬长避短保障能源安全和促进节能减排的双重战略需要。遗憾的是,我们的水电开发程度还很有限,30%左右的开发率远低于世界同类国家。尤其是,近几年,水电开发遇到了较大阻力,大型项目审批近乎停滞。按照某些人士的说法,水电开发已经被一些“极端环保主义者”“妖魔化”了。
 
  水电被“妖魔化”?可能这本身也是一种极端的说法。但是,水电作为清洁能源的概念没有被公众广泛接受,也是难以否认的事实。在一定意义上,在水电开发与环保的争论中,环保主义者抢到了道德至高点,舆论普遍站到了水电的对立面。大型水电站建设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大规模移民带来的社会问题,都使水电开发大受诟病。这在怒江开发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作为一条仅存的原生态江河,怒江开发会给物种多样性带来巨大影响,由此激起了环保主义者的强烈抗议。在怒江开发的拉锯战中,环保主义者的正义形象与开发商“重利轻义”的负面形象都得到了提升。
 
  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水电开发已经变成了一个敏感话题。业界虽有不平,但鲜见公开争鸣。一位专家直言,由于忙于工作,没太在意水电舆论问题,定睛思索,才发现事态的严重——毫无疑问,中国水电业界在争取舆论支持方面,打了场败仗。
 
  使水电开发开始发生舆论转向的,源于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要占到一次能源的15%。按照某权威人士的说法,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算来算去,惟有大力发展水电,且要将份额提高到10%。
 
  因环保问题而陷于停滞的水电,却因环保问题而得到了“拯救”!这里面有许多令人深思的东西:我们有太多的指责和抱怨,却缺乏真正的讨论和争鸣。在频受指责的时候,水电业者其实并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公共平台上传播的理性声音——包括对清洁能源的宣扬,对客观问题的分析,也包括对主观上做得不好地方的坦承。是我们自己怯场了吗?还是我们的媒体,惯于单面思维,依然沉浸在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定势之中?
 
  换一个角度看,现在,在国际承诺与节能减排的大形势面前,关于水电开发的舆论导向开始逆转。水电业界似乎有些扬眉吐气了,大有站上道德至高点之势。而此时,批评的声音又在哪里?它们真的已经迫于压力遁于无形?
 
  其实没有必要隐匿,这始终不是一场道德的战争,而只是一场真理的讨论。没有绝对,只有相对!不要因为存在问题而否认水电是清洁能源,也同样不要因为后者而否定前者的客观存在。今天我们有底气、有信心大力发展水电,是在更高层面上利弊权衡的结果,也是因为我们的认识更趋辩证、科学、全面了。即便“听不见”质疑,我们也要在内心进行自我追问:批评意见有哪些是合理的?水电开发还有哪些问题?是仅仅要借着东风将失去的补回来,还是要寻求更高层次的解决之道?是前者,我们可能将陷入一场“东风西风”式的轮回;是后者,我们才能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所以,越是重任在肩,越要科学办事:要严格地进行环评,要有更合理的移民方案,要有更科学的价格体系设计。最重要的,是要有更好的规划。
 
  总之,面对机遇,我们要不断地发问:我们是否准备好了?是否能够做得更好?!我们要在这样的不断追问中,迎接中国水电春天的到来!
分享到:

关键字:科学发展 水电 迎接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