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储能资本>基金股权 返回

新能源车新蓝海 比亚迪持续发力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南方农村报 发布时间:2015-11-2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随着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加大,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步升温。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下称“乘联会”)数据,10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创下月度历史新高,达21375辆,同比增长3.12倍。1-10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达11.06万辆,纯电动乘用车和插电式乘用车累计销量达68373辆和46685辆。

然而,华丽的销售数据仅体现在一线城市新能源车市场,而被业内普遍认为,更有对接空间的三四线城市的新能源市场似乎有待破冰。

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将会日渐激烈。对于新蓝海的开拓,谁能抢占农村市场,分得第一杯羹,谁将能在这场市场份额争夺战中抢得先机。

政策利好补贴多

今年来,国家部委以及各地政府密集出台多项新能源汽车政策,包括减免新能源车船购置税、开放电动乘用车准入,取消对新能源汽车的限行限购等。10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文件,试图在充电桩领域也打破僵局。10月22日,马凯副总理在充电桩建设方面提出,希望通过财政补贴引导地方建设充电设施,进一步落实优惠电价,通过PPP形式为社会资本参与充电设施建设创造条件等多种途径,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扫清障碍。

除了享受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外,很多城市为了推广新能源汽车,纷纷出台地方补贴政策。2015年,广东地区,除最早享受补贴的广州、深圳外,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惠州、江门、肇庆也相继成为享受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城市。

10月8日,东莞政府推出《东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资金管理办法》,纯电动乘用车(包括出租车、公务车、企业用车、私人用车),按照纯电续驶里程的不同,每辆车分别可获得最高10.8万元、最低6.3万元的补助。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可以获得6.3万元的补助。使用燃料电池的乘用车和商用车分别可获36万元/辆和90万元/辆的补助。

再加上现有购置税减免的优惠,消费者要购买一台“高大上”的新能源车似乎不再是件奢侈的事情。

比亚迪销量领先

乘着国家政策的“东风”,比亚迪在新能源车领域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

据乘联会数据,比亚迪新能源汽车10月销量6099台,同比增长约221%,2015年1-10月累计销售43069台,同比增长222%。

比亚迪秦,今年1-10月累计销量28365台,同比增长154%,自上市以来累计销量43254台,约占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的26.5%。而比亚迪唐,今年6月正式上市,销量也稳步提升,10月销量3212台,自上市以来累计销量8823台。

在广东,比亚迪的成绩也是保持领先,9月全省新能源车上牌量约2400台,唐和秦的上牌量分别为547和418台,仅这两款明星产品,已占据全省新能源车上牌量的1/2。

谈及为何选择唐,东莞的李先生认为,唐的动力无可挑剔,只要来点油门,会发觉红绿灯路段间隔太短,还没爽够就准备减速了。唐纯电情况下体验是百万级别的水平,混动下,动力堪比超跑。

中山的王先生对刚买一个多月的唐也是十分满意:内饰方面整体简洁得体,音响的效果不错,低音足,声场够大。等绿灯的时候也可以怠速充电,风燥路燥控制得很好,混动纯电下变速箱都很平顺。

农村市场何时破冰

近日,笔者在走访中发现,与一线城市新能源车市的勃勃生机相比,乡镇市场则是显得有点边缘化。

湛江市杨小姐说,她之所以不选择新能源车,是因为“太贵了,好一点的都要15万上下。”而茂名的张先生则表示,新能源车是个新奇的东西,暂时还离自己有点远。

新能源车在三、四线市场受冷,一方面由于这些城市的公共充电设施配套未能跟上,另一方面,则是大多数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品质、性能还持有观望的态度。

同时,在这些城市,多数消费者认为目前的空气状况还好,没感觉到明显污染。这也成为目前阻碍这些地区新能源车推广的因素。

然而,随着补贴、优惠等政策的落地,新能源车的价格已经接近常规能源车。

以比亚迪秦为例,其低配价格约为20.98万元,在享受国家新能源政策的城市购买,扣除补贴后,再加上减免的购置税,车的落地价与合资品牌产品几乎一致。

可以预见,随着享受补贴的城市名单增加,届时受益消费者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

对于在大城市的新能源车车主为之头疼的充电问题,在乡镇,也不再是难题。相比传统能源车,新能源车是跑得越多,越省钱。

乘联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新能源汽车真正实现市场的爆发,一定是和燃油车竞争,市场的容量是一定的,在大城市中它不可能永远爆发下去。但如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新能源车才能得到显著的市场份额。

分享到:

关键字:比亚迪 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