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储能资本>基金股权 返回

电改+清洁能源替代:电网或陷绝境?

作者:张树伟 来源:能见派 发布时间:2015-11-21 浏览:

在电力体制改革、能源革命和经济新常态的多重因素影响下,电力企业们面临的挑战空前。

在即将到来的2016年,以及更长远的“十三五”,传统电力企业的命运会怎么样?如何在新形势下顺潮流而动,革自己的命,求生存求发展?

过去的几年,风电、太阳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实现了巨大而且快速的下降。光伏系统的成本,在欧美国家,实现了两三倍程度的下降,而我国低廉的制造成本,更是实现了五倍左右的下降。

屋顶光伏系统的应用,在居住模式更加分散的欧美,迎来了大发展,与储能系统结合,对公用事业供电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这种情况下,关于电网是否会遭遇“死亡漩涡”的问题被学术、公众与政府所日益关注。

随着能源互联网讨论的热潮与苹果正式发布第一个商用储能电池产品,这一讨论正日渐升温。

“死亡漩涡”的宿命?

电网“死亡漩涡”的核心假设在于,如果有用户脱离电网,那么网络的成本就必须由剩余的更少的消费者来分摊,从而必须提高单位电价。而提高电价,会进一步强化用户脱网的激励,提高用户脱离电网的吸引力(可避免的成本更多)。

这一正反馈的循环就像一个漩涡一样,最终会使电力体系崩溃。这一趋势,似乎是电网无法逃脱的宿命。

在政治极化的美国,这一逻辑正为一些小政党与极端环保力量所利用,成为声音最大的一种观点与宣传;

在欧洲,大量的光伏入网使得负荷高峰基本消失,而其出力的波动性带来的电能质量、备用问题却指向电网的扩建需求,尽管有NGO也会跳出来讲“我们已经不需要电网了”,“储能+分布式发电已经是现实了”;

在我国,由于电价还基本不体现电力的时间价值,几乎所有的先进互联网应用都缺乏必要价值,这些讨论仍旧显得是“别人的故事”。

就这些争论,笔者的基本观点是:漩涡是可能的,但并不是必然的。用户脱网的发生,会基于理性的经济考量,而不会是“能源独立”的理念或者社会运动。那么,理性的经济考量会是何种结果呢?

现实主义的讨论——消费者选择何种模式更经济

这方面的研究日益多了起来,自然也存在着彼此冲突的内容与结论。对基本的成本参数、学习潜力、投资以及需求变化的关键假设,也会在很大的范围内影响其结果的相对大小,甚至关键结论的稳健性。

但是,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一个100%自己自足的光伏+储能系统,要保证随时的充足的电力供应,必须配备一个足够大的电池储能系统,这意味着很大的固定投资成本。起码目前以及可以预见的短中期,这一系统的经济性将远小于通过电网的调节,配备一个光伏+小尺寸储能系统的经济性。

这种情况下,用户即是电力消费者,也是生产商。同样,电网也会从传统的单向的电力提供商,变成既提供电力,又接受电力的prosumer。

这种情况下,是否我们可以畅想,所谓的电网“自然垄断”特性会由于基本供电模式的改变变得不复存在。

电网要与用户自己自足的倾向竞争,无法单纯的提价(这是引发“死亡螺旋”的原因),更需要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来回收电网的投资。这种情况下,电网是不是就不需要政府监管了?

电网是用户的备用体系,而用户是电网的需求侧响应的资源,电网与用户prosumer成为互补而不是竞争的关系?

这种可能,在笔者看来,要大于“死亡漩涡”的可能性。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 电网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