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电力改革终于揭开最后面纱。11月30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公布了《关于推进售电侧改革的实施意见》等6份文件,作为今年3月出台的电力改革顶层设计《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核心配套措施。
其中,《关于推进售电侧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向社会资本开放售电业务,多途径培育售电侧市场竞争主体。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业内对于电网企业能不能参与竞争性售电的争论也有了答案——根据《意见》,电网企业、售电公司以及用户都是售电侧市场主体。
其中售电公司部分又分为电网企业的售电公司、拥有配电网运营权的售电公司和独立售电公司。有机构预计,整个售电领域将产生万亿级市场空间。
由于售电侧改革直接面对电力用户,直接关系到每家每户的用电成本和利益,因此备受关注。根据改革文件,改革后的售电公司将划分为三类,一是电网企业的售电公司;二是社会资本投资增量配电网,拥有配电网运营权的售电公司;三是独立的售电公司,不拥有配电网运营权,不承担保底供电服务。这三类公司均可参与市场竞争。
然而,由于售电业务的核心问题是调度问题。目前电网企业掌握着输配调度权,这将为电力市场化带来太多不确定因素。此外,两大电网公司在售电市场积累了足够的技术、人才和经验,在未来竞争中也具有优势。
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上推进电力市场化,必将导致产业链整体让利消费终端。随着我国工商注册制度的逐步放开,用牌照来限制企业行为的难度越来越大。售电公司将进行的真正比拼是在市场上。
市场注意到,在电网参与售电市场的情况下,改革最大的难点,在于第二类和第三类售电公司能不能成立并存活下来。因为他们的首要困难,是可能会遇到电网内部售电公司在市场份额上的全面挤压。占有全国90%售电业务的电网企业当然不会轻易放弃这块蛋糕。在售电侧市场的搏杀中,电网公司将是局内的最强势“玩家”。
另外,国有五大发电集团手握庞大的电源资源,被视为最可能率先从售电侧市场获益的主体。事实上,五大发电集团也已在多地启动了配售电公司。
电改之后,客户与电源是售电市场最主要的两种资源。电网下属售电公司拥有客户资源,发电集团售电则拥有电源资源,两者均体量庞大。面对全国市场具有全国网络优势,可以通过区域统筹统调获取市场竞争力。
此外,在客户方面,国家电网也有先行优势。在售电业务放开的初期,企业争夺的客户对象主要是一些工业用户、商业用户等,而这部分客户则是电网企业最优质的,也是积累数年的客户。据统计,电网公司最核心的利润来自20%的工业大用户,该部分贡献利润占国网利润60%以上,占南网利润70%以上。
因此,本次售电侧虽已放开,但可以预见的是,新增售电主体与电网公司的竞争并不在同一层面。民营资本只能是电网的毛细血管。
电网企业掌握着输配调度权和交易机构的相对控股权,在售电侧拥有人才、技术、用户资源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允许电网企业参与售电侧竞争,可能对新兴售电公司形成排挤。如在配电网接入、电力调度、结算等方面制造障碍。如果新增配电网无法存活下来,那么售电市场主体就培育不起来,市场也建立不起来,就不可能真正形成市场竞争。电网企业退出售电侧将是改革的最终目标,而在市场主体尚未完全形成的当前,占据多方面优势的电网企业目前参与售电主要承担保底任务,未来必须退出售电竞争。
相较于大型发电集团,大量进入的民营资本可能并没有大型发电集团的国有背景,没有国家电网在输配电及客户方面的积累。这些企业或将在综合性的能源服务方面寻找比较优势。事实上,业内对于售电公司的期望之一也在于开展客户增值服务,如用户信息的统计与分析、用户需求侧响应、能效提升服务等。
但提升服务能力方面也存在重重困难。实际上,在售电与用电之间,还存在电量交易、电量计量、电费结算等关键环节,而这些环节目前的民营资本售电主体是难以真正介入的。换言之,售电公司与客户之间仍然隔着电网公司,难以真正了解客户的消费情况,因而差异化增值服务的提供能力将大大削弱。
售电市场是一片蓝海,然而对于民营资本来说却是一片红海——面对上述种种,如何杀出重围,仍是新进入的民营资本亟需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