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零碳园区与零碳电网 返回

智能电网到底是啥样的?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2-10-20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注:复合年增长率指一项投资在特定时期内的年度增长率。
 
  智能电网被美国设定为国家战略。很多国家都把它看作“一次新的互联网式的革命”。智能电网的对应英文为“Smart Grid”,但是,到底什么样的电网才是智能电网呢?记者日前参加了一个关于智能电网的峰会,听了一天的国内外专家的发言和讨论后,感到更迷惑了。刨根问底的习惯再次作祟,记者问到了美国智能电网的核心研究机构——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EPRI),还有在全球推广智能电网业务的凯捷公司。
 
  探问欧美的定义
 
  智能电网的概念,源于美国。EPRI是智能电网研究的先行者之一。2001年,EPRI开始对智能电网的系统研究,并将其称为“Intelligrid”,也就是说,当“Smart Grid”还叫“Intelligrid”的时候,美国电力科学院就开始玩这个概念了。EPRI给出的智能电网的概念为:涵盖现代化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网络的完整的信息架构和基础设施体系,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三个特点。这个概念存在已久,小布什执政期间就已提出。2007年末,美国的《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第一次给了它法律上的权威。
 
  凯捷智能能源服务副总裁杰克斯·米勒里(Jacques Millery)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称,在凯捷的定义中,智能电网是一个涵盖智能电表、智能输配电体系和智能的家庭及办公领域用电环境的综合系统。凯捷公司全球能源及公用事业转型负责人Meir Shargal先生也曾对本报表示:“智能电网现在是一个被人们滥用的词汇,我们在互联网上查阅的话会看到成千上万种解释。凯捷更多地关注供求平衡。从目前电力公司面临的挑战中可以看到,发电侧销售更多的电能将不再是关键目标。”
 
  美国智能电网示范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EPRI智能电网示范项目经理布莱恩·希尔(Brian Seal)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在推行智能电网过程中,技术和政策都已经不是问题。最大的障碍是如何引导消费者,让消费者认识到自身的用电习惯和时间影响到他们的能源消费和账单。消费者不仅仅充当被动购买者的角色,要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需要时间。管理者们把这个过程叫做“教育消费者”。他还说消费者可以从智能电网建设中直接受益。智能电网能够让消费者明明白白用电,并对自己的电力消费有更多掌控和知情权。
 
  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建设分布式电网,这种电网侧重于开发用户端的信息集成,基于分布式能源系统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欧洲的智能电网与美国的规划相似,都是以用电端的客户为中心的。这与中国特色截然不同。我国现在呼吁建设的智能电网是要保障特高压系统的安全运行。
 
  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兼容否?
 
  中国将发展智能电网的策略的重点放在特高压电网的建设上。
 
  特高压其实在很多国家都是流产的计划。美国2030年国家电网预想计划中,已经接受了交流特高压研究的失败教训,根本不考虑在其现有345千伏和500千伏网架上再罩上一个交流特高压网架,而是要发展更先进的全国性直流输电网架。意大利也放弃发展特高压的想法。
 
  中国的特高压模式在提出之初,就曾遭到了国内许多资深电力专家的质疑,认为这种模式既不经济,也不安全,甚至会破坏中国电网安全系数较高的分区分层模式。若采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高压,作为未来智能电网的主干,就要考虑二者的相容性。特高压电网是大容量、长距离,基本上是点对点的输送,而智能电网所倡导的分布式电源,两者关系上应如何处理?
 
  在特高压智能电网上,中国逆流而动的勇气何来呢?
 
  凯捷公司解释了中欧电网发展不同路径的原因,杰克斯·米勒里先生分析道:“欧洲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而中国仍在路上,所以,中国优先考虑的是同各国优化能源利用来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同这个目标相关的是单位GDP碳排放密度和能源利用效率,而不是整个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
 
  中国的主流解释为:由于各国资源禀赋和电网基础的国情不同。至于中外国情的差异,记者没有能力鸟瞰,但是我琢磨,无论国情的差异有多大,电网都不过是服务业中的电力传输系统而已。
 
  正如一位不愿具名的电力专家所说:“我们现在不是在讨论智能电网,而是将传统电网的升级和强化。”记者也发现中国现在提倡的智能电网不是“新装”,而是新瓶装旧酒,只不过“新瓶”的容积大了。
 
  孤独的特高压智能电网将怎样和其他国家的同行互通有无呢?凯捷公司已经感受到了在中国推广智能电网过程中因技术设备不统一产生的困境,并建议中国更多地参与到国际智能电网标准的制定中,杰克斯·米勒里称:“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中,中国可以更好地同其他国家在同一个水平上开发和生产,生产的产品也能快速应用到国际市场上。”很明显,没有一个与国际衔接的技术环境,即使是再“坚强”的电网,也会因为缺乏交流而变得很脆弱。在上千亿美元的全球智能电网市场预期中(见图表),中国能分到几许呢?
 
  这一系列问题不仅考验着中国人的智慧,也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分享到:

关键字:智能 电网 到底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