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英大传媒集团在上海成功举办2015中国碳市场高峰论坛。本次论坛内容包括主旨发言环节,以及碳市场建设与金融创新、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展望2个分论坛。多方论道,力求为中国碳市场未来发展探索一条科学、可持续之路。本报集纳与会嘉宾观点,传递论坛共识与有关信息,使读者更为全面地了解本次论坛。
电力企业应推动碳市场体系建设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 蒋兆理
6月30日,我国正式提出到2030年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目标。电力企业在率先达峰这项工程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从资产管理角度、从经营管理方面率先按世界最先进水平运行,保障碳排放峰值实现。
另外,国家提出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占比达20%。这样的目标没有电力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应对是不可能实现的。电力企业在低碳、绿色发展过程中,应该以国家的目标为己任,率先发展可再生能源,不仅作为碳市场建设的实践者,更应该作为碳市场体系建设的推动者,积极参与到中央的部署中。
碳市场体制是一个全新的体制,如何建、如何运行,没有完全成熟的经验,尽管3年前我们在7个试点地区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但面对全国多达数千家、近万家企业参与碳市场运行,还需要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路径。电力企业在配额总量控制情况下,怎样提高输配电效率,进一步降低碳排放,还要从企业自身管理入手,把碳资产变成一个全新的资产探索,创设好碳配额,管理好碳配额,进而把碳配额作为企业重要资产来优化管理,并且把这种优化管理理念传输、传导给其他非电力企业。我觉得电力企业应该发挥先导作用,为全国的其他企业树立典范。
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注入新活力
上海市发改委秘书长 周强
上海的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从上线交易至今,成为唯一一个连续两年都百分之百完成履约的试点地区。运行2年来,碳配额和CCER累计成交量超过了2800多万吨,成交金额突破4亿。在上海试点推进过程当中,我们比较注重一开始就建设规则体系,并形成了一套比较有效、贴近市场需求的制度体系。
碳市场的繁荣离不开市场功能的发掘,上海碳市场从启动之初就非常重视碳金融品种的创新,目前已经推出了由机构投资者主导参与的投资办法,也在积极开发研究远期产品等新品种,为整个中国的碳市场注入一些新的活力,提供一些新的工具。目前,我们正积极和全国碳市场做好衔接,为全国碳市场启动做好相关工作。第一,通过扩大主体方案、优化分配方式、完善制度体系等一些工作,希望通过碳交易这样一种形式来实现碳控制的目标;第二,通过碳市场新品种、新功能的创新,能够在碳市场的功能创新上也走在全国前列。
碳交易既是从政府、宏观上、整体上去控制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也是市场功能创新的重要内容。上海将通过低碳城市试点、碳交易试点及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为企业能够在上海尽快实现低碳转型创造更好的条件。
应充分考虑碳市场与电力市场的统筹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 王志轩
探讨碳市场建设,中国这么大,各地发展不平衡,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冷静下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对电力来说,下一阶段就是要以破解碳约束为重点。常规污染物现在已经不是我们的矛盾了。面向未来,最核心的就是要把碳上升到最高地位,国家要明确碳减排宏观目标。电力碳减排对全社会碳减排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是基础作用,因为能源电力化是趋势。
碳市场建设要通过市场机制,这个市场机制包括碳排放交易和碳税。电力碳减排是全国一盘棋,如果把每个电厂和集团公司的碳减排目标错开是不行的,有一些电厂自身是没有办法再往下减的,但是放到集团公司层面,就有可能通过更高层次的结构优化方式调整实现,这是电力减排设置的一个思路。下一步,中国电力市场化的推进已经明显加快,碳市场和电力市场如何结合是我们目前必须研究的问题。如果碳还限制在一个区域、一个小范围,而电量交易可以在全国,这就需要考虑2个市场如何接轨统筹等。当然,我们还有很多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比如初始权的分配,要有价值导向,要综合权衡,要公开公平公正,还应避免电力行业因碳减排而限制了自身发展,并影响电力在全社会减碳当中的作用。另外,还要尽可能避免“乱”,“乱”主要是政策、管理、监督的交叉。应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释放企业创新活力,处理好低碳经济发展的矛盾。
推动全社会参与全球能源互联网构建
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渝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统一碳市场建设和12月13日刚刚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巴黎会议是举办本次论坛的重要背景。在上述重大背景下,我们举办本次论坛的初衷是更准确地把握世界能源发展趋势,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地推动全社会在积极参与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方面形成广泛共识,为寻求解决能源、气候、环境问题探讨更具可操作性的举措。值得回顾的是,中国碳市场高峰论坛作为英大传媒集团的一项品牌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3年,见证了中国碳市场从试点初建到规模初成的过程。论坛的举办搭建了电动汽车产业碳交易、电力行业碳交易和中国碳金融发展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形成并传播了众多具有专业价值的理念和成果,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传媒投资集团,我们一直对能源革命及其能源技术重大突破保持高度关注,对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和清洁能源技术革命及在此基础上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保持高度关注。从两年前发起,到今天成功地举办第三届碳市场高峰论坛,充分表明了我们对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上述工作的使命意识和真诚愿望。
开展技术研究打造低碳产业链
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胡江溢
当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清洁、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识。刚刚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巴黎会议195个缔约国达成了巴黎气候协定。2017年,我国将启动全国的碳排放交易体制。国家电网公司加快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大力实施“两个替代”战略(能源开发实施清洁替代,能源消费实施电能替代),其实质就是“特高压+智能电网+清洁能源”,可以有效降低损耗,提高传统能源使用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应用。目标上高度一致,举措上相互呼应。未来,全球能源互联网和碳交易体制将携手促进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南瑞集团抢抓节能环保和低碳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依托上海置信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专业化的碳资产管理团队,设立低碳技术中心积极开展低碳技术、政策研究,着力打造集低碳研究规划、节能装备制造、节能服务、企业碳资产管理为一体的产业链,成功发布“置信碳指数”。研发的充电站和充电桩温室气体减排方法学等获国家发改委审议通过。2014年~2015年南瑞集团置信碳资产公司连续两年获联合国气候大会“今日变革进步奖”。
始终将清洁发展和低碳减排视为己任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副总经理 刘运龙
2015年是中国碳市场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与此同时,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的初步构建,中国碳市场和碳金融产业也迎来了新一轮创新发展的机遇。
作为此次活动的承办方和发起单位之一,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始终将清洁发展和低碳减排视为己任。近年来,国网上海电力通过大力推进特高压交直流工程落地,不断将外来清洁电能引入申城。上海这座昔日中国最早有电的城市,如今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使用清洁电能比例最高的“绿电第一都”,明年还有望成为世界上首个拥有特高压环网的“特高压第一城”。在清洁替代方面,国网上海电力大力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通过开展电锅炉改造、港口岸电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等工作,促进电网企业、客户、社会三方经济效益、减排效益的共赢。同时,我们还积极参与东海风电、崇明风电等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并努力提升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并网接入水平。目前,上海崇明地区已经率先实现了岛内新能源发电100%消纳,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绿岛。
此次论坛的召开,必将为上海今后的能源互联网发展开拓新的思路,并提供卓越的理论支撑,推动上海电网的节能减排及清洁环保事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构建合理的发用电量碳价联动机制
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 蒋莉萍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2017年启动,电力企业纳入碳市场,为完成减排任务提供了一种灵活的市场手段,同时有助于企业以最低成本实现控制排放目标。如果电力企业有效管理碳资产,最终能够从中获益。
碳市场和电力市场是相对独立的,两个市场可以分别在不同交易机构开展,交易时间、交易品种可独立设计;两个市场拥有相同的市场主体,发电企业与用户既是碳市场主体,也是电力市场的市场主体,两个市场的交易结果会对市场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此外,两个市场的价格相互影响,碳市场的价格将直接影响电力市场中的出清价格。
对电力行业来说,排污权、节能量、需求侧管理、脱硫脱硝等环保电价、可再生能源配额等政策之间需要衔接。此外,电力市场起步阶段将选择几个省作为试点,全国电力市场的建设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如碳市场试点范围与电力市场试点范围不同,可能会导致不同省份的发电企业之间、用户之间产生不公平现象,也会导致发电与用户不合理的转移布局。我国电力市场建设中计划与市场将在较长时间内并存,碳市场形成的碳成本除部分能在电力市场中传导外,还需同步考虑基于计划发用电量的碳价联动机制。
为控制目标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网稳定控制技术分公司副总经理 薛峰
2015年,南瑞集团依托国电南瑞稳定分公司、置信碳资产筹建了低碳技术中心。这个低碳技术中心的核心技术涵盖了监控系统、混合仿真、大数据挖掘、交易投资策略、碳排查等主要的核心技术。它的功能主要是在进行学术交流、业务培训的同时引领未来碳资产业务,包括企业的横向咨询业务、碳资产的开发和交易的横向咨询业务、碳资产的相关设计咨询业务,以及碳排放决策系统开发和应用等。
传统的研究是深入研究输配电网环节的能源流。但在大能源系统环境下,我们不能忽视不同领域、网络之间的交互影响,在研究过程当中,要把这些交互的影响充分建模和量化仿真。同时,电力企业也需要在多个领域市场进行分析和决策,也就是要向上游延伸到一次能源经济和一次能源系统这一侧,下游要延伸到排放一侧,就是排放的定价和系统。通过多领域的市场交互研究,然后对一些控制目标的决策提供相应策略。